根據Gartner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成長16.8%,達6,244億美元規模,IDC更預估半導體產業年成長率將超過20%,而台積電1月的法說會也釋出年營收成長率將達21至25%的樂觀預期。
【基金講堂】半導體廠商表現持續分歧

近來AI大噴發,世界各國無不積極布局,光是台積電熊本廠開幕,就讓日本相關半導體類股再度狂飆,而ASML、應用材料等設備廠,近期營收屢創新高,感覺市場已陷入不管有沒有技術,先搶設備再說的境地。那麼,AI與半導體投資有沒有過熱呢?
不過,包括Intel、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等大廠,對今年的看法則相對保守許多,Intel預估第一季營收只有122億至132億美元,遠低於華爾街平均預估的142億美元,對於寄望AI PC出貨量大增10倍的Intel而言,並非好的開局。
高運算續旺 下游艱辛
造成這股現象有很多原因,首先,目前市場追捧的概念為AI、HPC高效能運算,但是工業控制晶片、車用晶片及記憶體等成熟製程晶片,仍處於去化庫存階段,而通訊用電子及消費性電子也普遍成熟,成長率不到3%,以相關業務為主的廠商,自然無法和AI 5(指微軟、Nvidia、AMD、TSMC、AVGO五家公司)相提並論。
另外,全球各國努力擴廠,特別是中國,在美國禁令衝擊下,許多業者為了突圍祭出價格戰,直接衝擊中低階晶片市場價格,加上中國各產業大量使用中國晶片,產品再以低價賣到全球,也嚴重侵蝕原先高毛利產品的國際市場,例如中國的電動車喊出不到人民幣10萬元價格,直接將特斯拉打成重傷。
事實上,AI最吸引人的價值在於巨大的演算力,例如在遊戲業,近期SONY與EA都裁撤旗下工作室數百人,且不乏過往3A級大作的工作室員工;由於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電腦場景與設計已被AI取代,資方未來可以用更精簡的成本與更少的時間,完成原先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美元的作品,當然也會願意投入運算力最好的AI設備。
相似案例也發生在電影圈,擁有美國最大製片廠的泰勒派瑞,在看過OpenAI的人工智能生成器Sora強大演示後,主動叫停8億美元擴建計畫。
我認為未來半導體廠商的表現將持續分歧,走AI市場、高演算力的AI 5,核心競爭力已經成形,有利早一步搶下各領域的AI應用市場,股價與市值將持續領先大盤占據領導地位。
而通訊應用市場雖然也採用先進製程,但市場穩定成熟,不會有爆發性的成長,股價將隨大盤起伏,與領先者的差距將益發擴大。至於仍處去庫存階段的下游廠商,還面臨殺價競爭的壓力,股價更面臨吐出過往累積的市場預期,表現將益發艱辛。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