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老闆娘賴恒芳大方切餅提供試吃,遇外地客詢問便耐心講解:「狀元餅是雲林獨有的餅,裡面包魯肉綠豆沙、肉脯和蛋黃,我們的還減糖喔。」
高香珍的冬瓜肉餅熱賣近百年,微脆的冬瓜配上不過肥的肉餡,是標準古早味。(150元/斤)已開業96年的高香珍,在雲林有「喜餅之家」的稱號,以狀元餅、冬瓜肉餅等大餅聞名,還可以加料客製化,是當地人嫁娶送禮首選,簡樸木櫃上擺放近20種餅,也有麻粩、米香等零嘴、拜拜用壽桃和糖果。
沒有精緻的裝潢,店面純樸風格彷彿時光倒流回6、70年代,第四代老闆高維澤曾想跟上時代潮流改裝,「但改的話,老店的味道就沒有了,而且每天都有訂單,裝潢的時候要去哪裡做餅?以前阿公賣的東西更多,連麵包和麵條都賣,還有六色糖,因為訂婚都要準備十二禮。」
高維澤曾是急診室主任,當醫生18年,他形容過程如走鋼索般戰戰兢兢。(高維澤提供)55歲的高維澤說話斯文輕聲,做餅前先確認訂單,「以前客人常常一訂就是百盒以上,現在平均7、80盒,像我們這個月要出到1千多盒,我會統計,寫明今天要做什麼餅,多少量,以前他們不統計的,攤開訂單,師傅看一下就知道做多少,但容易漏東漏西。」高維澤習慣做事條理化,來自過去職業的訓練,「我們以前看診就是靠觀察,不輕忽任何小細節。」
在做餅之前,他曾當醫生18年,在台中中山附醫任職急診室主任,後來自開內科診所,9年前人生急轉彎的關鍵,是孝心,「店裡剛好有兩個老師傅要退休,這行很難找人,所以爸爸想要我回來幫忙。」原本當護理師、醫生娘的太太賴恒芳得知先生的決定,簡直晴天霹靂,「可是他認為爸爸的店快一百年了,沒有了很可惜啊。很多人覺得奇怪,說他做餅是因為診所開不好,我就回:『你看過醫生沒工作嗎?給人請一個月都有2、30萬元耶。』」賢內助替先生抱不平,卻又半開玩笑地建議記者:「所以不要嫁給孝順的孩子,知道嗎?」
因應西式喜餅瓜分市場,高維澤也自製餅乾,讓喜餅禮盒中西合併。原以為高維澤接班僅負責管理,沒想到從製餡、做餅到烘烤,甚至修理機器,他全都會,「我一定要會,才能以SOP製程穩定品質,不然師傅教我都只說加一勺、二勺,而且我國小開始幫忙。」做餅的辛勞,他從小就深刻體會,「小時候最怕過年和中秋,人家出去玩,我們忙到早上5、6點才睡覺,還要陪阿公做麻粩,他做事很嚴謹,麻粩中心的米菓裹麥芽糖蘸米,他夾走我馬上要補,速度慢就被罵。」
高維澤的阿公高耀明,曾經在日本人開的糕餅株式會社工作10多年,許多雲、彰地區的糕餅名師皆出自該店,1928年高耀明與父親共同開「高香珍」,高維澤充滿佩服,「現在的品項幾乎都是阿公研發出來,像冬瓜肉餅、魯肉豆沙、伍仁蛋黃都是招牌,以前還賣日本人愛吃的羊羹。」
為了保持新鮮,綠豆沙天天現做,高維澤遵守阿公的理念,盡量自製原料。高香珍草創時期,為了開拓市場,高耀明會在凌晨4點出門,騎車到彰化芳苑,賣餅給討海人,冬瓜肉餅有肉、易飽又方便攜帶,高維澤記得,「後來芳苑、二林那邊,結婚都是訂我們家的餅。」他也坦言,自家餅熱銷主因是好吃又便宜,「阿公很堅持自製原料。」
他帶記者到製作豆沙的廚房,綠豆仁先泡後蒸,吹涼、輾平,再拌炒糖與麥芽,工序繁複,天天現做,「因為沒有防腐劑,我又改減糖一半,更容易壞掉,所以每天都要算好數量。」大餅內餡會大量用到的肉脯、肉角,亦是自己爌肉、手撕成絲再炒乾,「以前連鹹蛋黃,都要開車到山上載紅土回來醃,要用再挖蛋黃出來。」
第四代老闆娘賴恒芳(右)負責櫃檯銷售,對於先生轉行,已從驚訝轉向支持。高維澤的父親高昌吉承襲父業,正逢台灣經濟起飛的6、70年代,生意迎來全盛時期,北港流行的狀元餅,雖非高昌吉原創,但他包進更多餡料,「3斤的大餅,他包12顆蛋黃,以前喜歡澎派,切開到處有蛋黃,覺得有面子,也讓客人客製化,像紅豆麻糬餅,客人可以加蛋黃、肉鬆,包越多餡就越難包,容易破。」
當時全家大小都要幫忙,排行第三的高維澤因擅長念書,國中被父親要求到台北住大伯家,「大伯是老師,他的小孩念建中和附中,爸爸希望我耳濡目染,他光忙店裡就暈頭轉向,連我的畢業典禮都沒來。」兒時很排斥做餅的高維澤離家,有了距離,才更清楚看見父親的辛苦,他寒暑假必回家幫忙,連讀中山醫學大學時,中秋節前,他一定蹺課十多天回雲林做餅,「因為我爸很固執又節儉,叫他多請人,他都不願意。」
高香珍的狀元餅包進滿滿的綠豆沙、肉脯、和鹹蛋黃,因為餡料多,包餅更考驗功夫。此時太太賴恒芳爆料,原本高維澤考上台大土木系,報到前卻被父親勸退重考,「他爸爸覺得,家裡要有人當醫生,你看孝順的孩子就是這樣。」2人結婚時,賴恒芳原想訂日本高帽子喜餅,「結果不用講,哪來高帽子,只能用高香珍。」當記者追問,若婚前先生就決定返家做餅,還想結婚嗎?不等記者問完,她立即回覆非常明確的否定句。
2人婚後,逢年過節返家幫忙,賴恒芳記得,「一開始很慘,因為餅太多認不住,常講錯或算錯錢,被客人罵,但先生的哥哥、弟弟都有進來,我們從沒想過接店。」只是人生總是充滿變數。高維澤坦言,哥哥和弟弟因很早就被迫進餅店,全年無休,早想退出休息,「太辛苦了,早上5點就送餅到外縣市,哥哥以前還曾經離家出走,跑到台北當油漆工。」高維澤的兄弟2人也在3年前疫情爆發時,正式退休。
高香珍緊鄰莿桐天瑤宮,每逢神明生日或拜拜的大日子,也要做壽桃和素食餅。高維澤身負父親的寄望,有使命感,也想求安定,「當醫生像走鋼索,時時刻刻很緊繃,也沒時間陪小孩。」2015年他接班,最想減糖、減油,面對強勢的父親,他只能用醫生級耐心,漸進式溝通,「我會以客人的話說服他,有人本來要訂大量,試吃後嫌我們太甜,我會藉機跟他說這樣做不到生意。」
過去的伍仁蛋黃、魯肉豆沙等餅有加蝦米,高維澤認為味道太複雜,全部拿掉,「結果被老師傅罵我不懂亂改,賺那麼多還偷工減料。」他苦笑了一下,但完全沒生氣,「我們從小就被他罵長大,習慣啦,後來老師傅退休,我們剛好改掉一些陋習。」他決定少量多樣,維持新鮮,因應不婚族越來越多,西式喜餅瓜分市場,也推出280克的小漢餅可做伴手禮,2年多前父親小中風後,全權放手讓他管理。
蛋黃酥皆由高維澤和太太一手製作,香酥不過甜,中秋節熱賣快3萬顆。(45元/顆)為了跟上潮流,高維澤還研發太太愛吃的蛋黃酥,「以前我們都到彰化排隊買不二家,就想自己做,但中秋做原來的餅就夠忙了,蛋黃酥都是我和太太用風味最濃的安佳無水奶油親手做。」原本父親認為成本太高不贊成,但賴恒芳堅持,「老店生意一直退步,不轉型會被淘汰。蛋黃酥在中秋可以賣2萬多顆,我包到手發炎,因為沒告訴別人接餅店的事,去找熟的醫生打針,還被問為什麼這裡受傷,只好說打小孩。」
隨著現代小家庭居多,1斤以上的大餅越來越少人訂製,高維澤重新設計禮盒,推出280克的小喜餅組合,搭配手工餅乾。(富貴禮盒,520元起/盒)(高維澤提供)高維澤很感謝太太陪自己做餅,知道她不能不逛街,至今仍住台中,每日通勤到雲林。他不在意外人對職業的刻板印象,「只要收入更好,也顧到家庭,其他都不重要。」接店圓滿了他對家庭生活的想望,也達成父親對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