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個性很內縮,2002年結婚之後,個性才慢慢變得比較開朗。」2008年,曾嘗試生育不成的張立曄與朱鳳玲決定收養兒子,他們到兒福聯盟登記、密集上課、家訪環境、經濟評估,體檢表還要保持零紅字,他三酸甘油脂偏高,硬是想辦法運動調整到正常,讓自己完全符合標準。
【等愛的小孩之三】成為給得起愛的父親

愛情真的來了。他記得初見太太朱鳳玲的模樣,「她很清秀,我們問她要不要留下來喝茶,她很害羞地離開了。」張立曄發現她在留言本寫下:「我在你的畫中看見我自己,好有power(能量)。」一個月展期,朱鳳玲北上4次,「到現在,我辦過的展覽中,沒有人來看過4次的。」原來,朱鳳玲也畫畫,用的也是蠟筆,2人在一起就天南地北地聊畫畫。

張立曄記得孩子來到家裡的第一晚,一家三口擠在雙人床上,隔天起床,孩子臉朝向自己熟睡著,張立曄看著眼前的囡仔臉,心中充滿奇妙感受。傍晚,孩子夾在他與太太之間,一家三口一起騎機車出門兜風。一歲2個月的孩子搖搖擺擺,溫言暖語地喚他爸爸,「那時突然覺得情感連結起來,真的是自己的小孩了。」
過去他強調社會關懷、社會批判,以作品對外界發聲。但有孩子後,他外放的能量回收了,許多畫作的人形框線內有許多小小的世界,細節藏在裡面,像是許多小小的花園。「那種小我的快樂是,光把我們自己的內心顧好,也是很珍貴的。」他曾二度創作《蝴蝶人》系列,二次都像自我療癒。第一次為他找到愛情,第二次則是因為孩子,他必須從青年蛻變為父親,讓身心開闊強壯。
全心給愛 拯救了兒子也療癒自己

每天最幸福的時刻都是跟孩子在一起。深夜離開家到工作室前,孩子會跑到陽台上大力揮手,呼喊:「爸爸快點回來喔。」他與孩子真親密,我們正在聊天,孩子一溜煙跳到他膝上討抱,還親暱啃咬他的鼻頭。張立曄邊翻老照片邊問:「小安,你以後會想找生你的爸爸嗎?」孩子天真點頭,他又接著說:「但爸爸也不知道他在哪裡,沒關係,我們會陪你去找。」
「我最渴望從我父親身上得到的東西,我想盡力給我的孩子。我一定要拯救他,讓他自己去成就自己,如果他未來想當廚師,我就去欣賞他當廚師的美。」全心愛兒子,像是補綴自己受傷的成長經驗。
父親給不出來的,他給。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