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擔任總設計師時,遇過很多次員工學成後到對面開店,把客人全部帶走,後來他就開始釋股,當願意分享利潤時,人才就能聚在一起。」曼都集團董事長賴淑芬表示,父親的起心動念使曼都創美髮界先例,舉凡店主管到有一定業績或年資的設計師,都能持有一家店的股份,換句話說,員工與老闆之間已成為命運共同體,不再只是純為公司賣命。
【美髮龍頭番外篇】父親傳授雙贏4字訣 她讓員工入股逾7成

美髮業人才即錢財,過去多為師徒制,學徒出師後帶客人出走、另起爐灶屢見不鮮,曼都集團董事長賴孝義體認到小成功靠自己,大成功靠團隊,早在1978年就創美髮界先例,讓員工入股成為生命共同體,比例從3成逐年調整為7成,靠著財散人聚4字訣壯大勢力,穩居國內美髮龍頭地位。
學到技術賺到錢 員工死心塌地
賴孝義經營事業有成,國小畢業就從苗栗北上學藝的他,靠著自修閱讀,對人生有許多體悟。賴淑芬自豪地說,在父親的規劃下,員工第一可以學到技術,第二可以賺到錢改善家境,「父親在幫助員工成長方面很願意砸學費,每年舉辦4次流行訓練,邀請歐、美、日、韓知名設計師,讓員工能持續吸收新知。」

除此之外,公司制度透明化,「我們非常講究制度,不會隨便東扣西扣員工薪水,員工可以很放心,我們很願意給員工舞台,公司有很多表揚機制,每季舉辦菁英之夜、星光大道。」傳承父親的使命,賴淑芬強調,每一個員工都是集團的寶貝,這是其他同業很難模仿的核心價值。
賴淑芬回憶,30年前,每年員工總要忙到除夕晚上12點,「服務完最後一位客人,大家一起打掃整理環境,鐵門拉下來後,父親會包一台遊覽車,依序一站一站把員工載回苗栗、嘉義、高雄。」在沒有《勞基法》、一例一修規範時,許多美髮從業人員工一整年只有過年那幾天才能回家孝敬父母、全家團圓。有鑑於此,賴淑芬上任後,將營業時間改到小年夜12點,除夕到初四就讓員工好好休息,彌補天倫之樂。
產學合作培養人才 企業如大家庭

美髮是勞力密集服務業,早期,賴孝義找員工助手,只能從身邊親朋好友找起,會交代妻子回嘉義老家拉人,賴淑芬笑說:「媽媽都回老家說服鄉親,把整村的年輕人帶來台北上班,或是靠一個拉一個,有些人整個家族都在曼都工作。」草創時期能靠人際網絡,但當企業規模逐漸擴張後,親戚與村民已不夠用,賴孝義開始與設有美髮科系的專科學校做產學合作。
賴孝義始終認為,與其給員工魚吃,不如教員工釣魚,不論是教育訓練或店面器材設備投資,他從不手軟。賴淑芬表示,過去,要當上曼都設計須必須通過7次考試,「初學者都是從助手做起,助手分3級,才能升為助理,助理又分3級,才能升為準設計師,每3個月考是一次,不能有任何一次被當掉,最短也要熬3年4個月才能升為準設計師。」
為了培養新血,曼都與全台40所美容美髮高中職與科技大學做產學合作,賴淑芬表示,每年12月底開始招生,「把學生從不會訓練到會,我們通通自己來。」但她也坦言:「現在的年輕人沒辦法熬那麼久,包括講師的課程設計、考核系統都有所調整。」







改善美髮低薪環境 破除刻板印象
早年,有句民間俗語「剃頭吹鼓吹,天下第一衰」,暗指理髮師與殯葬業是不入流的行業,賴孝義與賴淑芬父女聯手扭轉此刻板印象,賴淑芬笑說:「我進來曼都後,發現滿後悔以前沒有好好跟父親學美髮專業,不怕別人笑,其實我的收入比很多員工還低。」
賴淑芬表示,第一線設計師只要努力把顧客服務好,不斷研修新技術,想幫自己加薪根本不用看老闆臉色,「只要員工願意做,薪資就可以調高,不像我們上班族,要看績效、看老闆喜不喜歡你,美髮師的薪水是掌握在自己手上。」集團旗下不乏年薪近千萬元設計師。






開放彈性調整工時 兼顧事業家庭
服務業難為,當別人放假就是他們最忙的日子,每週五、六、日3天是曼都業績最好的時候,賴淑芬身為職業婦女,很能感同身受員工必須為工作犧牲家庭,「我們會特別讓已婚的女性,尤其是小孩還很小的媽媽,盡量在排班上讓她們優先休星期天,可以陪陪孩子。」
賴淑芬笑說,自己也是媽媽,有時候工作一忙,可能2、3個星期都沒辦法在家裡好好煮一頓飯給孩子吃,「我常會因此感到渾身不對勁、不舒服,所以我很能體會員工的無奈。」為此,她會善用機會教育,灌輸店主管時段分析的重要性,在排班時能依照每個員工的家庭狀況與需求,給予彈性調整空間。

「現在我都覺得禮拜天應該是家庭日,除非是大日子,否則週日晚上,我都會鼓勵分店提早一點打烊,我在巡店時也發現,週日早上很多分店11點以前其實是比較空的,可能客人好不容易放假,都想睡飽一點、補充能量,我們會給分店一些彈性。」賴淑芬說。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