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賣花生二】偷翻雜誌學拍照 父怕他學藝術餓死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鍾順龍從小對繁雜的農業不感興趣,卻在2009年返鄉學炒花生。
鍾順龍從小對繁雜的農業不感興趣,卻在2009年返鄉學炒花生。
鹽炒花生需要一只炒鍋、花生與鹽巴,看似簡單,卻需翻炒上千次才能入味,是耗體力的工程。媽媽劉秀霞說:「炒花生的起頭是一個願景,認為好的東西一定要傳承,後來客人越來越多,炒花生、剝花生做到手痛。有天我跟順龍說我不要再做了,他們居然說要回來,我當然歡喜,但我擱蓋懷疑。」
劉秀霞的懷疑不是沒有根據。黝黑瘦高的鍾順龍,從小對繁雜的農業不感興趣。鍾順龍說:「我爸開農機行,他沒怎麼念書,但對機械很有邏輯。我二個弟弟在旁邊玩,我是老大,就要幫我爸拆螺絲,所以我從小就怕,應該說(對農機)壓根是排斥的。」
小時候的鍾順龍(中)和弟弟們在田邊合影。(鍾順龍提供)
其實,不想接手農機行,也是因為鍾順龍從小對藝術感興趣,「國中時去了台北市立美術館,意識到有個東西叫藝術,後來我想念復興美工,可是我爸認為學藝術沒飯吃。」
高職資訊科畢業後,鍾順龍在同學的介紹下,北上到大眾電腦當品管作業員,也在北部念書的弟弟正好在上攝影課,鍾順龍便出資買相機,翻雜誌、土法煉鋼學拍照。
2017年,美好花生開設實體店面,賣起花生湯。(50元/碗)
1993年的台灣流行拍紀念照,「我剛到台北,西門町、東區都有人拍寫真集,我覺得我學攝影可以做這個。」找了個不會餓死的理由說服父母,鍾順龍不當作業員,改到攝影教室上課,後來暗房老師帶他進裱褙公司上班,就此改變他的攝影路。
「我一進去就做雲門舞集的巡迴,接觸的是偏藝術領域的攝影,和劉振祥、張照堂、杜可風這些殿堂級攝影大師,也因為這樣,我對商業攝影就淡了。」後來台灣發生921地震,「那時又世紀末,我想我人生就這樣30歲了,我很徬徨,後來跟我媽說,我想出國念書。」
隔年,鍾順龍申請上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父母抵押農機,貸款300萬元讓他赴英求學。2年後,他畢業回台,進入剛在台灣創刊的《蘋果日報》,「我去媒體是因為我必須賺錢、還錢,加上我爸也很care,怎麼念到研究所卻沒有工作?」
油安風暴後,美好花生的百分百天然花生油頗受歡迎。(350元/瓶)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