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股市】川普的善變與趨勢的不變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美中協議最終可能達成,但中國技術自主化不會停止,台灣科技除了台積電外,恐都將承受不小壓力。
美中協議最終可能達成,但中國技術自主化不會停止,台灣科技除了台積電外,恐都將承受不小壓力。
華為事件延燒了一週,但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又表示:「與中國的貿易戰很快就會結束。從安全、軍事的角度來看,華為的所做所為相當危險,假如最終與中國達成協議,華為可能以某種形式被包含在協議之中。」
從這樣的發言可以知道,或許川普真正在意的並不是國家安全、科技領先等議題,而是盡可能地把可運用的籌碼放上檯面,迫使中國盡快達成對美國較為有利的協議。
美國最近發布了一份聯邦公報,該提案寫道:「如果美國政府發現他國進行競爭性貶值,可向該國貨品課徵反補貼關稅。」商務部長羅斯便發布聲明表示:「外國將不再能夠使用貨幣政策,來占美國工人和企業的便宜。」
中國方面或許是已經習慣了川普的反覆無常,所以並沒有對上述事件積極回應。6月底的G20會議之前,雙方應該還會不斷添加籌碼,當然,也包括尚未課徵關稅的3,000億美元商品。
但我認為,隨著美國總統選舉時間逼近,加上貿易戰對雙方的負面效應逐漸顯現,美中雙方最終還是可能達成某種程度的協議。

成本墊高 供應鏈遷出

雖然最終還是有可能達成協議,但許多已經成形的趨勢,恐怕是回不去了。
例如,將供應鏈遷出中國。由於中國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而不論未來川普會不會連任,美中關係仍屬未定之數,因此,適度分散風險、將生產基地轉移至其他國家,就成為必然的發展方向。
此外,中國的技術自主化恐怕不會停止。雖然川普表示,華為可能會被納入貿易談判協議中,但在這次的事件後,包括華為、中國政府或是其他中國業者,只會在技術自主的道路上持續加速。
對台灣來說,這並非正面的發展。畢竟中國的面板、LED、太陽能及各種電子零組件,在過去這十幾年來就不斷侵蝕台灣、韓國與日本的市場份額。未來除了台積電外,台灣的科技股都將承受不小的競爭壓力。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