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文化部預算,不但首度超過200億元,今年加計前瞻預算更是達到260億元,「我們《文化基本法》在今年也過了,它會保證文化預算逐年成長。」她顯得很開心,像是一個導演拿到了終身成就獎。
【鄭麗君專訪3】文化部預算破200億 《我們與惡的距離》成國家建設

她說,文化部長第一天上任,就拿出蔡英文競選總統時由她所擬定的《文化政策白皮書》,開始按圖施工。「我開玩笑說,我做一個文化部長,一開口就是錢。」她為公視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張羅資金,開拍耗資4,300萬元來自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預算,這齣引起大眾討論社會議題的夯劇,成了國家建設的一部分。接下來改編自吳明益小說的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開拍資金更高達1億5千萬元。
「我更在意的是,我們這3年達成軟硬體預算結構的翻轉,其實文化預算硬體比例占很高,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國家,對於文化政策、建設,大多以硬體設施為主。」她以劇場為例,談過去文化政策以為蓋了劇院,就是劇場。「其實藝術總監才是劇場,總監帶領的團隊才是劇場。他的藝術觀點是什麼?他要怎麼樣帶動觀眾縮短藝術跟民眾的距離,那個才是劇場。」又說:「我們在今年的預算成功達成軟硬體預算的優化,軟體預算成長比較多,我們才有辦法做一些文學藝術、文化教育,以及藝術機構的組織優化,做一些扎根的工作,這是更重要的。」
《天橋上的魔術師》 以中華商場為背景,那也是鄭麗君的童年。父母是苗栗苑裡人,婚後到台北工作。鄭麗君排行老三,「我們就住在中華商場附近的西寧南路,尾巴那裡,離鐵軌很近,所以我是聽火車的聲音長大的。」父母白手起家經營鐵工廠,經濟算不上富裕,沒太多時間陪伴,她因此早慧獨立,自己做玩具、找同伴玩,「或自己思考、編故事,小時候如果有書讀,會覺得是很大的享受。」

曾不習慣自己的名 體悟傳承珍惜
她曾經不習慣自己的名字, 認為名字中有個「麗」字,好像在名字中說自己很美麗,因此覺得不自在,國小時曾吵著爸媽想改名 ,換個同音字。名字是阿公在過世前取的,典故來自於章回小說《孟麗君》,描述才女孟麗君不屈從命運,女扮男裝成為朝廷宰相。「他(阿公)會喜歡讀孟麗君,已經超越很多性別的觀點。那年代的人普遍會選擇栽培家中的男生,忽略女生,可是他期待他的孫女可以努力,他盡力支持女孩子的教育。這是一個傳承,所以我就開始珍惜(這個名字)。」
早慧的女孩內心敏銳易感。國小時常與外婆睡在一起,外婆夜半因車禍過世的舅舅流淚時,她會起身安慰外婆。「我是一個外表看起來理性,內心情感豐富的人,以前看電影會哭,看小說,看到別人受苦的時候也會哭。」
即便敏銳易感,這麼多年歷練下來,她也不為自己哭了,與其流淚,不如做更多事。那孩子哭的時候,妳怎麼哄呢?鄭麗君嘟起嘴來:「就抱他呀,跟他說哭沒有用呦,要討論喔,你要講呀,這樣我聽不懂呦。」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