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氟亞洲番外篇】哥哥的大公司他不去 39年前的10人小廠憑啥吸引他 上品綜合工業董事長侯嘉生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侯嘉生因欣賞上品創辦人陳世祿的野心與格局,在公司創立第2年加入團隊併肩作戰。(上品提供)
侯嘉生因欣賞上品創辦人陳世祿的野心與格局,在公司創立第2年加入團隊併肩作戰。(上品提供)
侯嘉生提起和已故上品綜合工業創辦人陳世祿惺惺相惜之情,頓時陷入回憶裡,他笑說:「我常虧陳創辦人有大頭症,公司成立第三年我們從新莊搬到桃園,我們只有2個小貨櫃貨量,他卻租了上千坪廠房,有同業擔心我們會活不下去,但我卻被他的野心和格局吸引。」
事實上,早年侯嘉生的哥哥也是創業家,經營塑膠射出廠,規模更勝上品,他不但未接受哥哥徵招,反而加入才10人的上品,正是被陳世祿的企圖心打動。
「我讀書不太靈光,但喜歡公共事務,第二學期開始當起萬年班代、幹到學生會副會長,大小鳥事找我多半都能搞定。」侯嘉生自認性格適合挑戰業務,畢業後先在恆祥龍實業賣工程塑膠,因業務往來結識陳世祿,9個月後跳槽上品。
考量恆祥龍實業是家族企業,對自己期許頗高的侯嘉生,認為升遷機會有限,在陳世祿的邀約下,毅然決然加入上品團隊。他強調:「我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很清楚,我念機械相關,我們的設備都必須先經由機械計算,透過設計圖面跟客人做溝通,非常需要機械、化工、化學領域人才。」39年前侯嘉生加入時,公司只有10位員工,每月營收僅50萬元,所有人都必須校長兼撞鐘。
由於每年工廠歲修時,才能停機汰換保養管線,這時就是上品的大旺季,侯嘉生笑說:「好多年除夕夜都是忙到半夜才搭客運回嘉義,到家剛好過初一。」加入上品沒多久,陳世祿就邀侯嘉生入股,「我身上沒錢,回頭去找我哥哥幫忙,跟他週轉100萬元,加上標會湊30萬元。」
事實上,當年,侯嘉生哥哥經營的塑膠射出廠規模更勝上品,他卻選擇後者,關鍵就在經營者的野心。「我學生時代就在哥哥的工廠打工,我很清楚,做塑膠射出成型只要能卡到關鍵零組件,順勢切進半導體產業,格局絕對可以放大,但他們習慣做代工,性格上比較保守,錯失搭上產業順風車的機會。」反觀陳世祿的前瞻性,反而深深打動侯嘉生,攜手更上一層樓。
上品靠土法煉鋼,生產全球最大尺寸鐵氟龍圓棒,經加工切削後成為鐵氟龍內襯板材。
創業初期,上品以特殊塗裝起家,除了幫紡織、染整、石化廠所需化學儲存槽塗裝,也是日本虎牌保溫瓶、烤盤鐵氟龍塗層代工廠,但陳世祿發現鐵氟龍塗層市場小,生意始終搞不大,加上大客戶紡織業訂單萎縮,「創辦人提著包包就去日本考察,日本的鐵氟龍用量比我們大很多,但竟然不是用在塗層上,而是大量使用在工業應用端。」
陳世祿發現日本大廠NCI(NIPPON CARBIDE INDUSTRIES)握有鐵氟龍內襯貼合成型技術,成為切入工業應用市場的關鍵技術。「陳創辦人去了NCI好多趟,老闆都不理他,每次都叫秘書請他先坐一下,一坐就是3小時,事後NCI老闆才說,他是想考驗我們這些年輕人有沒有耐心,因為做鐵氟龍加工的行業是非常需要耐心的。」
為突破市場現況,上品透過技轉合作,成全台第一家引進鐵氟龍板材業者,侯嘉生直呼:「我們除了付技轉費,還得向NCI購買板材,完全是天價,板材種類、交期、價格都受制於人。」此舉逼得公司研發團隊土法煉鋼,足足花了12年始成功開發自有鐵氟龍玻璃纖維板材。
至於為何會成為鐵氟龍界的7-ELEVEN?侯嘉生自嘲:「台灣市場太小,偏偏陳創辦人凡事都喜歡搞大,所以變成這個也做、那個也做,所以我們在研發端燒了非常多錢,也造就現在的上品有很好的競爭力。」英雄惜英雄的氣魄,讓侯嘉生把人生最精華的近40年歲月都獻給上品,哥哥和陳世祿也成為他生命中的2大貴人。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