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房一端,一台要價逾500萬元的日本自動化機械手臂,均勻地把薄漆噴上車架;隔著門的另一端,已上色的前叉懸掛在可360度旋轉的機台上,作業員看著面前的小螢幕顯示的位置,拿尺仔細比對,小心翼翼地貼上標籤,一釐米都不能有誤。
【頭家開講】抓住碳纖維先機 明係後來居上拚成中高階自行車代工王 明係集團董事長江永平專訪

2008年北京奧運,英國代表隊橫掃8面金牌,選手腳踩的自行車,來自台灣業者明係代工。主打中高階自行車OEM、ODM定位的明係集團,規模不及巨大與美利達2大龍頭,但董事長江永平早早投入碳纖維車架設計研發,靠著少量多樣客製化生產模式,成為中高階自行車代工王,去年營收17.99億元。
江永平出身彰化農家,邊念書邊當黑手,畢業後進入零件廠,從品管做到廠長。接觸到自行車產業後,便全心投入,雖然起步比同業慢,但眼光精準,沒跟風西進,留在台灣深耕,拚了38年,終於衝出自己的路。
「烤漆、貼標的位置每一輛都要一模一樣。本來想要用鐳射定位,但東西太多,要轉來轉去沒辦法做,只能先這樣純手工。」江永平的語氣與表情有些遺憾,似乎還在思考如何克服。下一秒,瞥見置放完成品的架子超出地上框好的範圍,他出手歸位,正色說道:「做高級車不是買很多高級零件來組就是高級車,設計、精準度、精緻度都要面面俱到,平時就要習慣很嚴謹。」
代工中高階自行車近20年,主打可客製化、少量多樣研發製造,即使訂單僅有2、3輛也接,江永平說:「沒有小哪有大,機會都要抓住。」為確保品質,明係自行研發測試平台,取代人力測試,吸引美、加、英等國客戶上門。

代工王 助奪奧運八金
在明係的展示廳裡,電動輔助自行車、公路車、登山車等外型炫目的自行車排排站,開模製造的樣品掛滿整面牆。江永平挑出一款車架,用一隻食指輕鬆舉起,「我們11年前就研發出僅700公克的碳纖維車架,整車只有4.45公斤,可惜成本超過30萬元,太貴,沒有量產。」

台灣素有「自行車王國」稱號,產業發展逾60年,除捷安特(GIANT)、美利達(MERIDA)2大品牌,還有30多家組車廠、近900家零配件製造商。位在彰化縣大村鄉的明係,是台灣少有專作中高階自行車的代工廠,一輛出廠平均單價1千美元,比一般自行車多1倍。2008年北京奧運,英國車隊橫掃8面金牌,冠軍的賽車即出自明係。
「我算很早進入中高階市場。2003年到德國看展,看見碳纖維車架,就決定要做這個。」江永平從基本款做起,因為不認輸,即使晚好幾年入行,他也屢次在逆境中破風,躍身中高階自行車代工王,年產量約6萬輛,去年營收17.99億元。
「曾有前輩說『腳踏車大家都用得到,應該會有生意。』我覺得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1985年江永平在台中霧峰成立明係的前身承儒公司,幫客戶組裝代工,那年他27歲,他的創業夢是因貧困生活而起。

出身彰化永靖,幼年時父親過世,母親靠著種花、種菜養大4四個孩子,「小時候媽媽要借錢來讓我們吃飯,真的很苦。沒有爸爸也會被瞧不起、被欺負。」坦言自己不愛種田,考上彰化高工機械科後半工半讀,在紡織廠當黑手,「手足只有我沒休學,不是我愛讀書,是媽媽叫我一定要繼續念,要爭一口氣。」後來考上勤益工專工業管理科,江永平說話直接:「大家都搶念機械,這科系最好考,我就報這個。」
接廠長 霸氣嗆老師傅

畢業、退伍後他進入零件廠當品管,什麼都學,不會就問,1年就掌管生產線,2年升廠長,「我是黑手底、念管理。老廠長退休以後,我自告奮勇爭取當廠長。」20多歲的小伙子管一票3、40歲的老師傅,難免受阻,他靠實力與氣勢服人,「老師傅說不會開模,我髒話立刻罵出來,跟他說:『來拚!我開給你看,下一次再跟我說不會,就請你離開。』」
彼時自行車是一般人的代步工具,產業前景一片光明,江永平的老闆在朋友勸進下增設產線,交由他全權負責,1年後老闆投入其他產業,收掉產線,江永平不戀棧地辭去主管職,跑到小自行車廠當採購。整間公司加他只有3人,「就是這樣才去啊!才學得到東西。」把新工作當成創業先修班,每天忙到晚上11、12點才回家,後來公司收攤,江永平決定創業,開始頗為顛簸的頭家旅程。

創業那年大兒子剛出生,身上沒錢,江永平把父親遺下的幾分農地拿去農會抵押借錢,「哥哥當保人,加上媽媽貼補幾萬元,太太的私房錢、聘金都拿出來,總共湊了5、60萬,機器都買中古的,租個70幾坪的店面就開始做組車廠。」
但草創的小工廠,供應商都要求現金交易,「人家不敢讓我賒,我也真的沒錢,要展氣魄,又不能讓別人知道。有廠商要多加5%,也有貨送來馬上要付款的,就到處籌。」幸好當年自行車產業極旺,撐過幾個月就由虧轉盈,「投下去做才有機會慢慢做大,第1年就賺錢。不到2年空間就不夠大,要換廠。」江永平得意地說。
租廠房 10天遇921
不料不過幾年光景,台商突然大舉西進,訂單也被吸走,自行車霎時成了夕陽產業,創業很衝的江永平沒跟風,「當初出來(創業)是憨膽,公司到一定規模,要負擔很多人生計的時候,就要守,沒有把握就不要硬做。過去要三多,錢多、人多,訂單多,我沒錢也沒人。」訂單不至於歸零,但經營確實有困難,心裡糾結著要放棄還是堅持,「有個客戶要轉單,說因為我們不是保稅廠,既然這樣,我換個比較合法的,到霧峰租了一個廠,不到10天遇上921地震。」

廠房就在斷層帶上,「隔天去巡,馬路隆起大概3公尺高,開車進不去,用爬的。」屋沒塌,但離地約30公分的柱子、牆面都龜裂,只能重打鋼構,「那段時間又被一個美國客人倒,真的是到谷底。」想過轉行,卻還是不甘心,沒棄車當逃兵,苦撐幾年,朋友揪他到德國看展,讓他找到另一條生路。
德看展 轉投入碳纖維

「去4天,從早到晚都待在會場,很仔細觀察,看到一輛carbon(碳纖維)的車子,覺得要學習做高級車。」當時自行車多是鋁合金車架,相較下,碳纖維輕、造型變化度高,勢必會是下一波製作自行車的新材料,江永平明快決定投入設計與開發。
製作碳纖維花費的成本與技術門檻都高,當時只有大廠願意投入。江永平公司小志氣不小,回台後四處打聽台灣有誰會做碳纖維車架,頻頻碰壁,「後來接到一通電話,一個在中國做網球拍的台商說他在籌畫carbon工廠,我馬上買機票飛中國,信心來了。」

幾番討論後立刻開模,不懂3D繪圖,還得找朋友幫忙,「每隔1、2個禮拜就去了解進度,好不容易模開出來、樣品做出來,在台北參展造成轟動,卻沒辦法量產。」技術不成熟,訂單接很多,但沒辦法交貨。「強度各方面都在摸索,不良率3成,等於我下單讓這家工廠練習。」過了1年,修正到品質各方面都穩定,品項也增加。江永平帶著一位懂英文的業務副理,連續3年到香港參展,終於卡位成功。
鮮少跟同業揪團報隊,談生意都是單槍匹馬請客戶吃飯,江永平一路很做自己,「那時候做碳纖維的很少,我雖然是做組車,但就先做車架出來賣,用這種方式打開市場。」不與大廠強碰,布局二、三線品牌,吃下ODM、OEM市場,之後連美利達也來下單。「我們每年設計3、4個款式,有時客戶1年要開7、8個模,每一款又有3到5個尺寸。」

除了代工,明係2008年也推出自有品牌AXMAN,因為贊助台灣車隊與選手,知名度漸漸上升。台灣自由車一姐蕭美玉在國際賽嶄露鋒芒前,就開始騎AXMAN的車,當挺進大型賽事,明係還會斥資數十萬元為她開模、量身訂做車款,2014年亞運奪冠的賽車價格就將近40萬元。
北京奧運英國車隊豪奪8金更讓明係大出風頭,當時雖有金融海嘯,訂單依舊接不完,每年營收成長3成。「那時管理不善,我也差一點跌倒。原物料進來,但貨款還沒收到,銀行又收傘,都沒錢。把家當全拿去借錢,還跟朋友調2千萬元,就是不能讓協力廠商知道。」他笑說:「一樣要展氣魄啊!」1個月後挺過難關,江永平開始找解方。
學管理 為轉骨聘專才

江永平雷厲風行請來管理顧問上課,學精實管理。投入3百萬元建立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以前管理用excel,半人工、半系統,容易失控,全面系統化後要查料、溯源比較清楚,我限3個月內要完成。」為此還折損了幾名幹部,「有人覺得為什麼一定要做,但我覺得我在成長,不但要做,還要做到最好。你不願意跟著,想走沒關係。」
那段時間,江永平延攬曾任美商斯貝特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的黃慶忠,幫助明係轉骨。黃慶忠坦言明係是他待過規模最小的廠,但最有特色,「董事長很早切入碳纖維市場,鎖定中高階,定位很明確。我覺得自己是挖寶,這間公司是有潛力、有成長空間的。」

2016年明係第6次為了擴大產能遷廠,從彰化芬園搬到大村,廠區建坪9千坪,足可應付年營收50億元以上的訂單,除了根留台灣,也是因為把自行車當精品在做,明係需要員工熟悉製程勝於勞力密集。

2年前疫情攪局,原物料供貨受影響,營收下滑3成,隨著狀況減緩,自行車需求增加,加上今年全球自行車前三大品牌之一的新客戶加入,江永平對未來信心滿滿,「我出來做腳踏車之前,別人已經做很久了,我慢人家很多,但還是靠自己打拚出來。」起步晚不一定就是輸家,眼光看準放遠,在賽道上堅持前衝,最後仍有機會突圍奪冠。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