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來不到10組人,這是事實!」傳統房市旺季928檔期,和去年同一時間,全台各大案場上演購屋族排隊看屋的光景,形成強烈對比,走在大台北街頭,只見多數新建案接待中心門可羅雀。台北市建商公會理事長陳勝宏面對本刊詢問,也低調證實來客數確實較過去大減4至5成,「市場觀望氣氛濃厚,成交量也一直下降。」
【全文】買方市場來臨 房市降價求售量倍增

甫結束的房市傳統旺季928檔期被形容「還沒開始就結束」。台灣房市今年以來風雲變色,從創新高價、開案就完銷的盛況轉為買氣無量躺平,原先眾業者口中很難下降的房價,也在第三季出現戲劇性變化,除了零星蛋白區建案開始降價外,本刊調查發現,新建案開價也首度在疫後2年多來出現下滑,中古屋待售物件今年以來也暴增1.2倍,降價求售恐將成為房市下一波主流。
買氣冷清 交易量衰退

事實上,今年以來台灣房市轉空氛圍漸濃,買賣移轉棟數已連續6個月跌破3萬棟,9月分最新數據年增率更是大幅衰退15%,信義房屋觀察,今年整體交易量恐跌破32萬棟,將會是6年以來首見衰退。
早在7月分,本刊遍訪業內人士,多數指出今年928檔期會是房市後續走勢最佳觀察期,若人氣、買氣都無法回溫,將成為房市多轉空關鍵指標,持同樣看法的《住展》雜誌研發長何世昌就直言:「今年928只有慘況,沒有市況。」

不過,縱使交易冷清、房市走空漸成事實,但幾乎所有建商及專家一致看法都是基於成本上漲、過去2年建商口袋賺飽飽等各種因素,「要看到房價下修,只有一個『難』字。」這也讓多數民眾對於房市急凍無感。
但本刊調查,量縮價不動的情況在第三季急轉直下,看似鐵板一塊的台灣房市,除了交易量萎縮,也開始出現降價求售的現象。

「火已經從外圍開始燒,有零星蛋白區個案開始降價。」何世昌指出,第三季開始,台北市北投新建案「天綺」平均開價就從每坪88萬元,一口氣降到81萬元;總價3千多萬元的桃園楊梅「皇家逸品花園別墅」,每戶也調降200萬至300萬元不等,「至於宜蘭壯圍有個透天案『青田水漾』2017年開賣,今年下半年每戶也降價420萬元,從2,200萬元下修到1,780萬元。」
開價下滑 續攻力道弱
因此從市場領先指標的新建案來看,本刊委請591新建案,統計今年全台六都加新竹地區新建案平均開價,赫然發現第三季全台新建案每坪開價已經從上一季的54.8萬元下降至53.6萬元,季減幅度達2.2%,「是疫情爆發後二年來,首度出現建商開價下滑的狀況。」591新建案分析,開價下修代表建商信心度不足,可見後勢不是太樂觀。
其中,新建案又以台北市下滑幅度最大,每坪開價從上季單坪124.9萬元下滑至108.3萬元,修正幅度超過1成,而台中以南等地也有小幅修正1至3個百分點。不過,新北、桃園、新竹開價仍呈上漲格局。

「這就是降價!」政大地政系教授林左裕指出,降開價主要是建商認知到房價續往上攻力道不足,從買方需求到購買力都開始疲軟,「不用等市場測試,賣方開始主動降價。」加上受美國短期急驟升息影響,過去二年全球開資金派對,大量投注在股市、房市的資金,終究要抽離,回歸理性需求。

但根據591新建案資料,仍有縣市開價大幅上漲,林左裕認為,這還是跟當地市場有無剛性需求有關。他舉北三都為例,多數自住客買不起台北市,就會外移到新北、桃園等周邊城市,這也顯示在新建案開價表現。「再以南部過去房價聞『積』起舞的縣市,事實上真正會進駐的自住客相當有限,多數投資客終究還是得求售出場。」
急欲脫手 周轉壓力大

「如果建商連開價都下修,代表賣房子已經不能再漫天喊價,買方會覺得你連開價都跌,那我當然殺價殺更多,但會否形成骨牌效應,目前還很難說。」長期關注台灣房市的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張金鶚認為,開價下滑表示建商從過去暗地降價,轉為明著降價。
他認為,關鍵還是在資金周轉成本,他觀察到新建案銷售期拉長、銷售率也不佳,加上央行緊縮貸款,因此資金周轉就會產生較大壓力,「降價其實就是財務操作的一種。」張金鶚直言:「講白就是大家對未來信心不足,越早降價越能銷售,否則拖到最後可能更慘,是一種先降先贏的概念。」

就有不願具名的建商對本刊透露,「在蛋白區甚至蛋殼區的外圍,確實有新案一開盤就先降價了,通常這種就是財務體質不夠堅實的建商,也有一些是賣很久的陳年老案。」
「大約降3到5%不等。」對於本刊調查結果,一手掌握北市建商狀況的陳勝宏不諱言,在大環境差、成交量直落,加計選舉期間房市氛圍不佳,建案開價確實會較保守,但他也吐苦水說成本持續上漲,「要再降多少也是有困難。」
壓縮獲利 吸引消費者
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認為,今年房市有太多利空因素,從烏俄戰爭、匯率變動、升息加通膨,乃至兩岸地緣政治風險,沒有一樣是對房地產好,全年成交量萎縮3至4成,但賣方還在堅持價格,自用型買方不追價,現階段所有人都還在觀望,「我認為房價鬆動要到明年第一季、第二季,而且頂多是5至10%的緩著陸。」
「現在看到的開價降,不過是跟過去想要開高價加10%賣相比,發現價格站不住了,才回到過去成交價罷了。」顏炳立一語點破,現在是不管屋主或建商,假設發現自己財務槓桿玩太大,才縮手降點價格,在考量原物料成本狀況下,「要不要在不虧錢的前提下,獲利空間少一點的概念罷了。」

學者專家的觀點,都從台中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王至亮口中得到驗證,他坦言,「不是房價下滑,而是出價空間變小,若每坪要賣60萬元才有些許獲利,過去可能習慣會開價75萬元,跟消費者慢慢磨,讓客戶殺價,現在景氣不好,為了讓人覺得開價實在,直接降到65萬元。」他表示,購屋族就在觀望了,要是還有人開高價,哪吸引得到人來看房,「萬一客戶被開價嚇到,反而跑去看別案直接成交,那不是太可惜。」

同時,王至亮也指出,現在建設公司資金成本高,土建融利率多落在2.5至3%間,「開價實在、縮短銷售期,就能夠有效增加資金周轉率。」
至於中古屋部分,根據樂屋網統計,過去樂屋網每月降價物件量,大概都在6千至7千多件,但從今年3月起,降價物件一下子來到8千多件,今年5月更一舉突破萬件水位,此後一去不復返,9月待售物件逼近1.4萬件,相較今年1月分成長高達124%。
觀望態度 銷售期拉長
樂屋網調研中心的經理洪安怡就指出,對外是俄烏戰爭尚未結束,台海緊張局勢升高;對內則是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加上央行持續跟進升息打擊通膨,導致買方呈現縮手,停看聽的態勢相當明顯。而對於資金槓桿操作較大的屋主,反而會出現一波降價求售的情況。

就有房仲業者統計,今年第二季和第三季六都在銷售天數全面拉長,其中以台北市平均一案賣3個月才成交的時間為最長。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就說,升息緊縮買方購屋能力,「當銷售天數增加,屋主就會產生一定壓力,加上近期不少買方貸款出現狀況,讓市場交易更膠著,確實有屋主願意降價。」
不過意外的,眾多專家、建商及屋主都對本刊表示,兩岸兵凶戰危成為台灣房市最大的利空因素。譬如中部建商就指出,現在兩岸氣氛不佳,擁有高資產的族群對生命都很看重,「這個時機下要投資,風險實在太高,要是手上不缺房,那當然觀望到明年再說。」
台海緊張 房市信心低

顏炳立表示,房地產業是建立在政治穩定結構下,萬一將來兩岸擦槍走火,所有投入資金將化為烏有,「所以大家會選擇將錢放在其他安全地方,如美元等,畢竟持有房地產要變現相對難度高。」
「我想賣掉,現在不想持有這麼多房子。」一名擁有近20年投資房地產經驗的S小姐就說:「我認為升息跟通膨相對歐美,對台灣的影響還是算比較淺層,但真的會擔心地緣政治是否出現變動。」
「所以手上只有持有超過5年,不用被扣房地合一重稅的房子,只要有賺,不用賺太多現在都想賣。」S小姐舉例,假設區域行情可以賣到每坪30萬元,她願意以每坪27、28萬元的單價出售,「現在對於房價價差不會有太高的期望了。」
隨著兩岸及國際局勢的轉變,台灣房市也跟著風雲變色,股市已經上演近一年的爆量大逃殺會否在房市接棒上演?就連上半年,房地產業界普遍認為11月底縣市長選舉落幕後,市場將回歸穩定甚至好轉,但在這次採訪當中,卻已有大老級建商從樂觀轉趨保守,坦言「選後還是得再觀察。」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