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對投資有正確的方向及概念,宋碧琳還擔任一個將近4,000人的醫療投資理財群組管理員,成為群組成員口中的「女神」。
她透露,過去3年將投資觀念打掉重練,第一步是開始買進金融股,「因為金融業在台灣是被高度監管的行業,且金融股每年配發股利,能創造穩定的被動收入。」
富邦金連續14年都是金控獲利冠軍,讓存股族很放心。「存金融股一段時間後,每年的現金流給了我底氣,這3年內陸續在新北、東部、南部購入4間房子。股利加房租現在每個月有5萬到6萬元收入,我的目標是每個月有30萬元現金流就退休,計畫7年內達陣。」宋碧琳自信地說。
讓人好奇的是,金融股眾多,她怎麼挑?原來2019年念義守大學EMBA時,宋碧琳的指導教授李建興正是「國內金控公司整體經營績效評比」計畫負責人,該評比在國內已進行17年,「評比穩定、可信度高,這份資料成為主要參考依據。」
國內金控公司整體經營績效評比(簡稱金控評比)
金控評比是由已故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於2006年發起,2015年義守大學財金系教授李建興接手計畫主持人的工作。從2006年開始針對國內14家金控,從5大面向,包含財務績效指標、經營品質、公司治理、國內策略與海外策略等,時序上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評選出前一年度的金控績效績優生。
宋碧琳分享,她最後選擇了富邦金及玉山金作為核心存股標的,原因是富邦金曾創下每股盈餘連續14年位居國內金控之首的紀錄,而玉山金則是每年配發現金加股票股利,有現金流,又能增加持股。
她以富邦金為例表示,2021年配發3元現金股利、1元股票股利,如果有10張富邦金,就能拿到3萬元的現金股利、並多1張富邦金股票,「買10張送1張,什麼都不用做,股票就能自動增加。」
而這三年來,宋碧琳總共買入65張富邦金、37張玉山金,平均成本各為63元及22元,雖然目前富邦金有些小套牢,但她並不擔心,「只要持有績優股,長期投資一定能有正報酬。」
宋碧琳除了存金融股,在投資跨出的第二步是:定期定額買入ETF,同時賺價差及股利。「我希望能打造每月都有被動收入進帳的ETF組合。」
只是在台股指數18,000點時進場的她,過程中遇到不少波折,「一開始每月拿4萬元定期定額,包含電動車、5G、半導體、高配息等8檔ETF,沒想到去年台股跌了6,000點,熱門時期募集的主題式ETF,帳上最多還虧損2成。」
宋碧琳認為,季配的高股息ETF能讓資金運用更彈性。但宋碧琳仍堅持定期定額、低檔不停扣,當台股指數反彈至15,500點左右時,已由虧轉盈,報酬率超過5%。接著,她出清主題式ETF,將資金全數轉入高配息的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及元大台灣高息低波(00713)兩檔ETF。宋碧琳提到,由於兩檔高股息ETF都是季配,資金運用更方便,且與台股大盤的連動性較低,加上殖利率也高,所以決定集中火力布局。
有了穩定的投資現金流,加上宋碧琳是高薪一族,為了將錢鎖住,她跨出第三步:買不動產出租。這幾年她陸續購入四間房,位於東部、南部的房產是預售屋,另外兩間則在新北市,目前已穩定收租中。
「現代人以小家庭居多,兩房小宅能出租給一家三口或情侶,不僅總價較低、未來轉手率也高。以新北的房子來說,我希望頭期款能控制在200多萬元左右,所以以總價約1,100萬元的物件為主。」因此她鎖定兩房格局、至少一套半衛浴、前後有陽台、附停車位的電梯大樓。
挑選房產上,宋碧琳會優先選社區大樓、2房小宅,因為出租快、投報率高。且她偏好在自己工作的醫院周邊尋找標的,「因為醫院每年都有招募實習生,在周邊置產能確保租客穩定。」至於租金部分,會參考當地租金市場的平均價格,平衡房貸支出為主,若房貸還需從口袋貼補,則以5,000元為上限,平均年投報率會抓在3至4%左右。
過去在台北榮總當醫師時,雖然月收入有20萬元,但每日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宋碧琳與投資理財根本沾不上邊。「我當時有錢就是買儲蓄型保單,年繳保費超過百萬元。」工作地緣關係,她與同為醫師的先生,在天母購入兩間房,一間自住、一間出租,看似資產雄厚,但其實背負房貸超過4,000萬元。
「醫師聽起來收入高,很多人都羨慕,但薪資結構與一般上班族差異甚大;醫師不算勞工,沒有勞保退休金、也沒有年終獎金,只要沒看診就沒有收入。所以得想辦法做好財務安排;尤其高收入不表示懂理財。」宋碧琳說,過去她也做投資,但都是賺價差,沒有長期投資的觀念,「我還曾經買過股價100多元的聯發科,只是買沒多久就賣出,若放到現在已經賺好幾倍了。」
讓她下定決心學投資理財的轉折是,有一陣子先生請了半年育嬰假,夫妻兩人的收入瞬間減半,加上房貸負擔,家裡經濟甚至出現捉襟見肘的狀況,「我開始覺得不安。」
向義守大學EMBA執行長李建興(左)學理財後,宋碧琳(右)徹底改變投資觀念。2019年宋碧琳到義守大學念EMBA,就是為了能好好學習投資知識,「我了解到分享企業獲利、當企業股東領取股利的概念,也明白長期投資所帶來的複利效果有多強大。」
之後,宋碧琳果斷將天母2間房賣出,手上儲蓄型保單也陸續解約,投入殖利率超過4%的金融股及ETF,漸漸築起讓自己安心的投資池。宋碧琳的姊姊宋碧愉就表示,宋碧琳學投資理財時,一點都不馬虎,是拿出念醫學院的精神研究,「她不只看書自學,還花時間跟懂財金觀念的老師,紮實地寫了一本論文出來。」
EMBA的指導教授李建興也表示,宋碧琳因為下足了功夫,所以能在投資理財上找到對的方法,尤其她專注執行,所以能在短短3年內見到成效。雖然年過40歲才開始學投資,但宋碧琳開心地說:「至少我已經在路上,而且一直往正確的方向前進。現在不會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