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餐廳該有的快、方便、混血菜式、有甜有鹹,這裡都不落,要說差異,就是環境更乾淨明亮。Andy把茶餐廳的文化搬來台灣,也把香港的氛圍帶進餐廳。茶香、咖啡香與咖哩香縈繞的二十餘坪空間,略顯擁擠,粵語歌交雜著港人聊天的聲音墊成背景樂,拼貼出來的旺角街景占據整面牆,「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如水再聚.莫失莫忘」的布條把其他空白處填補得不留餘地。
【固守港味番外篇】開店挺香港斷聯家人 只能創小帳偷看訊息
九月茶餐廳專訪

尚未入夏的近午,熱氣已逼退不少想上街的人們。撐著傘從雙連捷運站走到九月茶餐廳的女大生出了一身汗,常客稱呼為Andy的九月茶餐廳老闆林德灝,俐落送上的卻是溫熱茶水,他用港腔中文解釋:「在香港,這茶是用來洗餐具,這裡的可以直接喝沒問題。

看我們盯著紙上旺角出神,他悠悠道:「想讓香港人進來有家的感覺,也讓沒去過的台灣人知曉香港街道長什麼樣。」他頓了頓,「可是現在都不一樣了。」指著壁紙一隅,他有些感慨,「遊行、運動的時候,人們拿垃圾桶、地磚反擊,現在路上連這個垃圾桶都沒了,有些磚頭也封死了。 」

現在的香港變成什麼樣子,Andy其實也只能從網路、媒體看見,逾4年未返故土,並非不想,而是不能。挺香港、協助在台港人,他自嘲是黑名單,開店至今家人未來過,甚至斷了聯繫,「只能開小帳偷看他們的社群平台。」
今年30歲的Andy出生在香港南方,「2014年以前我跟很多年輕人一樣,覺得政治關我什麼事,一樣看陸劇、聽他們的音樂,後來發現,你不理政治,政治會來找你。為什麼要民主?如果你不能投票,你怎麼知道政府在弄什麼?你的福利、權利怎麼爭取?」
10年前他來台灣念大學,開學沒幾天就遇上雨傘革命,「我朋友很多在前面,我只能看直播,看到警察打人,很想回去,同學勸我留下來,他們告訴我我回去也沒有用,不如留下來告訴其他人香港發生什麼事,每個人要發揮不同角色。」那時的他被說服,每日在畫圖室裡幫忙轉播。之後幾年,香港的社會運動漸緩,「2015、16年,可能有些大陸劇又很紅,我們那時候又忘記,直到19年反送中遊行又開始記起來,覺得不合理啊。」那一年他大學剛畢業,原想回家鄉開店,最終決定在台北創業。


那段時間他港台二地跑,準備創業的原料與設備,也參與遊行與運動,媽媽傳了大篇文字與語音訊息,問他做生意就做生意,為何要沾染政治,Andy只回了一個笑臉貼圖,「10年前我做不了什麼,有能力了為什麼不幫忙?」當時他想著還可以回香港吧!遇到媒體採訪還用化名「成三灝」,但終究是回不去了。
「現在看過去,覺得還好有做對選擇。現在香港很多店家都關門了,因為那個政治制度選出來的人不是有能力的。政治環境不好,做生意的都不會好。」看記憶裡的香港變了模樣,他的語氣依舊憤慨,「希望台灣人都可以知道,不要把大陸想得太美好,你想去賺錢,也不一定拿得回來。」

開店的這5年,來台灣的香港人變多,Andy都是熱情提供協助,不僅茶餐廳變成串聯在台港人的據點,不時舉辦座談、音樂會。店休日甚至無償提供場地給也想開店、創業的香港年輕人使用。「瓦斯、電費都不用,他們還小嘛!很年輕,我跟他們說『你要記住,等有能力再幫一些年輕人。』」

在香港,茶餐廳客群不分年齡、隨時光顧,吃飯、約會、話家常皆可,極富人情味。對Andy來說九月茶餐廳也是他與故鄉的連結,「希望更多人知道香港的故事,有些宗教在街頭宣傳,人們會覺得排斥。但餐廳是很好的平台,等待的時候你會聊天,會願意去看到店裡的東西。」他說:「下一代在香港的年輕人可能不會知道這些香港的事,很難繼承香港的精神。」遠離故土的眾多港人就在其他地方繼續傳承,「人會死嘛!死之前還是可以留一點什麼東西的。」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