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國產新制重擊中華車MG 嚴陳莉蓮拚年底自製率達標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MG以歐洲車設計、高性價比與超規滿配策略,2年內取得超過5%市占,就連龍頭和泰車都深感訝異。圖為電動車MG4發表會。
MG以歐洲車設計、高性價比與超規滿配策略,2年內取得超過5%市占,就連龍頭和泰車都深感訝異。圖為電動車MG4發表會。
8月初,經濟部一紙國產車自製率新制,打趴過去2年在台爆紅竄起、由中華車引進的新神車MG,不僅銷量剩高峰期1/3,股價更因此腰斬。本刊調查,裕隆集團大家長嚴陳莉蓮,已在中華車內部下達軍令,支持與配合政府政策,全力提速國產化率,力拚年底前達標,讓MG恢復正常產銷,希望照顧好員工、上下游廠商工作權,同時提供車主選擇權,並維護股東權益。
「唯一價格破壞者還是跪了」「MG之前賣太好被電了啊」「感覺得到福特嘴角在上揚」「和泰大喜中」…這2年異軍突起熱銷的中華車MG品牌,7月底因經濟部一紙「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要求」的國產車新制,在批踢踢板炸開,引起車迷熱烈討論。
2年前,以英倫情懷切入市場的MG,靠著歐洲車設計、高性價比(CP值)與超規滿配策略,成功擊敗福特Kuga、本田CR-V等國產同級車,搶下超過5%市占,晉身國內第六大汽車品牌,連霸主和泰車都深感訝異,被視為「豐田殺手」。

新制突襲 神車慘碰壁

20241008fin001
經濟部(圖)為了擋中國車來台,7月底拍板國產自製率新制,不僅3年內要達35%,更溯及既往,引發討論。
但半年前,想買MG的車主得排隊等交車,中華車還必須擴產線,招募移工因應,現在卻落得無車可賣的窘境,就是因為國產車新制讓車市一夕變天;根據新出爐的車市銷售報告,近2年爆紅的MG品牌,銷量已連續2個月跌入低谷,9月銷量622台,僅剩高峰期的1/3。
按照新制規定,只要車款原型來自中國,不論是比亞迪、吉利等中國品牌,還是被中資買下的MG、VOLVO,或是北京現代這類與國際品牌合資的車廠,未來在台灣生產銷售,都要達成第一年15%(已上市車款20%)、逐步調高到第三年35%的國產零件比門檻;如果未能達標,新車將不得領牌銷售,或無法從中國進口馬達、轉向裝置、車軸、車架等重要零件。
「雖然中華車已遞交國產車自製率的承諾書,但目前熱賣的MG車款,尚待官方確認是否達到新制標準,為合法、合規,MG只能暫停或限量接單。」業界人士說。
20241008fin001

中華迎戰 盡全力配合

20241008fin001
中華車引進的MG品牌因「中國因素」遭經濟部國產化新制重擊,陷入無車可交窘境,大家長嚴陳莉蓮下令年底前團隊自製率須達標。
突如其來的政策重擊中華車,由於去年MG已占中華車4成營收,新制上路消息一出,股價立刻崩跌腰斬,從最高的147.5元,跌到只剩70元左右,讓股東全傻眼。「中華車內部士氣相當低迷。」知情人士透露。
領軍中華車的裕隆集團大家長嚴陳莉蓮,馬上危機處理,她先是開會下達軍令,必須全力支持與配合政府政策,加速國產化比率,力拚年底前達標,「我們必須讓MG恢復正常產銷,才能照顧好員工、上下游廠商工作權,同時提供車主選擇權,並維護股東權益。」嚴陳莉蓮在會議中強調。
20241008fin001
除了穩定軍心外,在商用車早有7、8成國產自製率的中華車內部也全面動起來,火速召集長期合作的零件供應商,包括東陽、健生、六和機械等業者,組成國產大聯盟,加速在地化來提升自製率。
第一階段將針對包括車燈、碟盤、玻璃、座椅、地毯、儀表總成、輪胎等內外裝零組件,加速開模並推動原廠驗證,希望達成政府規範的三階段要求,已經上市的車款HS、ZS要符合第一年20%,新上市的MG4則要符合第一年15%的規定。
「執行長勉勵大家,不管難度多高都要盡力達成,才能對得起車主、員工、股東、供應商與經銷商。」知情人士說。
20241008fin001
嚴陳莉蓮(右)要中華車團隊力拚年底讓MG產銷正常,才能照顧員工、供應商、經銷商生計,同時對股東、車主有所交代。(中華車提供)

原廠模具 引進有難度

20241008fin001
國產新制不只MG受害,導入北京現代MPV車款Custin在台生產的三陽,9月銷量也暴跌94.8%。(現代汽車提供)
有同業坦言,自製率達15到20%難度不高,後續要到35%才是挑戰,就算在台灣自行開模生產,也得送原廠認證、曠日廢時,最好的方式,還是從原廠引進全套模具,才能加速國產化腳步,「不過,從中國導入原廠模具一事,又牽涉官方放行態度,恐怕也沒那麼容易。」該人士表示。
受創的不止中華車,吳清源領軍的三陽工業也中槍,據9月銷售數據顯示,負責銷售現代Custin的南陽實業只交了13台車,銷量暴跌94.8%。「官方說是Custin在亞太地區熱銷、零件供應短缺,外加船運壅塞造成,但大家心知肚明是受新制重擊。」車業人士說。
此外,過去半年傳聞不斷將導入台灣的中國品牌,包括與MG同屬上海汽車集團的大通,以及吉利、奇瑞,甚至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的來台計畫全都中斷,「先前在臉書經營粉絲團,打算重回台灣的奇瑞,還有原本都找好業務團隊的吉利,近期傳出暫停或解散的消息。」資深車界人士透露。
20241008fin001
MG受新制影響無車可交,僅能賣庫存車,經銷商們哀鴻遍野。
以「價格破壞者」成為車市鯰魚的MG,2年內就衝出5%市占,有機會進一步挑戰龍頭和泰車,卻因新制中箭落馬,立刻在網路討論區引發熱議,「MG玩完,消費者沒便宜國產車可買」「只准日本車洗產地,不讓中國車進台灣」等聲浪四起,部分網友還把矛頭指向擁有高達3成多市占的和泰車。
不僅如此,5月下旬和泰車總經理蘇純興出席新車發表會時,被問及對中國車以CKD方式組裝在台銷售的看法,蘇一句「站在扶植台廠立場,大陸車就算要進台灣,應該要規範自製率,要能讓台灣零組件廠受惠」的說法,被媒體以「和泰獻策規範自製率」下標,慘遭擴大解讀為「和泰車藉機惡鬥中華車」,也讓「和泰、裕隆兩強相鬥」的氛圍在市場發酵。

競品降價 大動作搶市

20241008fin001
看準MG留下市場空間,豐田Corolla Cross改款上市,不僅提升配備,更降價4萬至6萬元,和泰車總經理蘇純興喊出年銷破4萬台目標。
2個多月來,包括和泰車不受新制影響、宣布員工加薪、去年獲利創新高等新聞,都遭網友批評是「幹掉MG、和泰賺飽飽」,甚至有評論以自製率政策「護航」車廠,並直接點名和泰。上週二(1日)山陀兒颱風襲台前一天,和泰車舉辦新車發表會,會後被媒體問到此事時,蘇純興搖著頭說:「怎麼會跟我們有關,真的很冤。」
話雖如此,同業還是瞄準MG品牌留下的市場空間大動作搶市,甚至再掀殺價戰火。10月初,銷售霸主和泰車率先出招,國產休旅神車豐田Corolla Cross改款上市,不僅配備大升級,價格更殺,全車系降價4萬到6萬元,入門車款搭配舊換新只要74.9萬元,蘇純興信心十足喊出「年銷挑戰超過4萬台」的新目標。
無獨有偶,近2年市占大失血的美系福特,也在颱風天線上發表改款國產休旅Kuga,同樣配備滿滿,全車系也大降6萬到8萬元,搶市企圖心旺盛,「這就是商戰,都想趁中華車MG沒車賣,多吸點客。」車業人士觀察。

政府出手 意在反傾銷

20241008fin001
MG因尚未取得經濟部核可,僅能靠庫存零件組裝,只好暫停或限量接單,中華車產線恐陷入停擺。(翻攝中華車官網)
國產自製率攪亂車市一池春水,甚至還追溯既往讓廠商措手不及,知情人士透露:「政院高層擔心中國車傾銷問題在台灣發生,不希望更多中國品牌來台。表面是提高『國產自製率』,但核心關鍵是『反傾銷』。」推動新制的產發署官員受訪時,說得也很直白:「MG熱賣壓迫到產業,我們才會出手。」
但新制真救得了國產車嗎?車業人士分析,MG一砲而紅,讓國產車同業看到希望,都想從中國引進新車來台組裝,只要賣得好,就增加本土零件採購,這樣就能降低風險。「新制上路,車廠導入中國車計畫都被打亂,開發成本只會變更高,未來國產車的開發數量只會變更少。」
20241008fin001
為達成3年35%自製率,同業認為從MG原廠導入模具在台生產著手可能性較高。圖為MG中國生產線。(東方IC)
更何況,為達到淨零碳排目標,經濟部又要推動第三期車輛總耗能管制(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 Standards,簡稱CAFE),油耗標準提高3成,每公升汽油必須行駛27公里才能過關,市售燃油車都無法達標。「最後只能導入電動車、油電車,除非國外原廠願意給技術,否則國產車廠很難自行達標,唯一方式就是導入進口車,國產車末日不遠了。」車界人士搖著頭說。

2大漏洞 業界憂難防

此外,國產化新制還有2大漏洞待解,首先車商為美化自製率,透過台灣貿易商向海外(中國、東南亞)採購便宜零件,也就是洗產地,就算不從中國,還是可透過東南亞進口。「汽車業全球採購行之多年,大家都找便宜的地點生產,如果能透過貿易商買進口零件,對國內零件業有何助益?」該人士笑說。
20241008fin001
原本打算也要來台銷售的中國電動車龍頭BYD(比亞迪),現在也暫停登台計畫。(曹以斌攝)
其次,就是中國車繞道第三地,以國際品牌之姿進入台灣,除了大家熟悉的瑞典VOVLO及德國賓士,背後都有中資股東;包括比亞迪、奇瑞與上海汽車,也紛紛在海外設廠,最後都能繞道第三地以進口車身分來台。「連日本豐田的電動車,也與中國比亞迪合作開發,又該如何管制用中國零件的進口車?」
一位科技大老講得更直白,中國在電動車與綠能等領域,像電池、馬達等相關零件早占有不可取代地位,「台灣發展綠能與電動車,根本無法逃避『中國因素』。」
自製率新制希望擋下中國車大舉入侵,為救亡圖存,嚴陳莉蓮下軍令全力配合政策拚國產化,但面對零碳排與電動化趨勢,欠缺電池、馬達等關鍵零件的台灣國產車,還有多少時間爭取活路?各界持續關注。
20241008fin001
嚴陳莉蓮接手裕隆集團後,除了搶攻電動車外,也積極推動多元化品牌策略。(裕隆集團提供)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