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台協會拜訪聯電後,董事長洪嘉聰面對是否赴美設廠的兩難。(聯合知識庫)這是11月21日,美國在台協會(AIT)於臉書粉絲團上的貼文,處長谷立言前往台灣晶圓代工二哥—聯電位於新竹的總部拜訪,身為東道主的聯電董座洪嘉聰,率領一級主管親自接待,「繼台積電後,聯電也要被逼著去美國設廠了嗎?」AIT處長親自拜訪聯電的消息一出,半導體業內議論紛紛。
本刊調查,即將重返白宮的新總統川普,為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諾言,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加速科技業本土化,尤其半導體產業更是重中之重,除了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外,眼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坐大,美國須在成熟製程上做好準備。「AIT拜訪聯電,主要目的就是要逼聯電赴美設廠。」半導體業高層對本刊表示。
包括行動裝置、智慧汽車、工業設備和物聯網,都仰賴聯電生產的晶片。(翻攝聯電企業形象影片)AIT為何會在此時找上聯電呢?「川普關心的是美國優先,減少對全球供應鏈的依賴,讓美國產業再工業化。所以,拜登總統補貼給半導體業者的讓利作法,川普上任後不會再有,甚至美國商務部給台積電的補助,不但可能會有變數,未來用高關稅脅迫其他業者前往美國設廠的強硬手段,也是可以預期的。」資深科技業者對本刊分析。
「更何況,半導體最大市場在美國,聯電在當地有許多重要客戶,加上聯電ADR(美國存託憑證)也在美國掛牌,洪嘉聰想要做生意,未來跟著台積電腳步赴美,是遲早的問題。」半導體業者直言。
川普明年1月將重返白宮,落實美國再次偉大政見。(翻攝川普臉書)翻開聯電財報,美國客戶所占營收比重達27%,說高不高,但說低也不低,尤其川普上台之後,很可能祭出關稅牌,「赴美設廠因應川普提高關稅,是很有可能的作法。」資深外資分析師坦言。
「再加上川普上任後,美中科技戰與貿易戰只會變得激烈,就算美國已經擁有英特爾與格羅方德二家業者的成熟製程,但川普的態度,就是想做美國生意的業者,就得在美國生產,洪嘉聰根本沒有拒絕的本錢。」一位前聯電主管搖著頭說。
不過,相較於台積電早在1996年就到美國華盛頓州設廠,聯電雖然也在中國、日本以及新加坡等地投資晶圓廠,但是,迄今並沒有在美國經營晶圓廠的經驗;聯電的成熟製程晶片價格和毛利率,也比台積電低了一大截,加上口袋不深,美國的製造成本更是遠高於台灣,而且赴美投資擴產,聯電也難以取得補貼,外資分析師擔心表示:「聯電赴美擴產,會對公司造成非常沉重的壓力。」
對於洪嘉聰而言,除了被逼赴美設廠的壓力外,眼前即將發生的,就是中國業者成熟製程的大擴產,已讓明年市場供過於求,成熟製程成為殺價紅海勢不可擋。
本刊調查,中國正如火如荼搶攻成熟製程市場,目前全中國已有44座成熟製程的晶圓廠,占全球29%市占率,更可怕的是,今年中國又興建32座大型晶圓廠,預計未來3年,中國產能還要增加六成。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與聯電董事長洪嘉聰討論未來的發展策略。(翻攝美國在台協會臉書)中國大動作擴產,讓全球半導體業者惴惴不安,這恐會導致全球供需市場失衡,一場成熟製程晶圓的紅潮風暴將來襲。也難怪資深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會在臉書粉絲團發文:「未來十年,聯電最大的隱憂就是獲利歸零。」
就算上一季,聯電還創下單季逾百億元的獲利紀錄,但敏銳的外資卻早已脫身,累計4個月來,外資賣超已高達106萬張,讓聯電股價面臨40元保衛戰。「面對前有中國成熟製程豺狼,後又有美國川普這隻大老虎,這都考驗洪嘉聰的智慧。」半導體高層搖著頭說。
聯電是台灣第一家半導體製造商,圖為聯電今年的家庭日。(翻攝櫻桃姐姐徐瑜鈁臉書)成立於1980年的聯電,是台灣第一家半導體製造公司,也是第一家上市的半導體業者,1990年代擔任董事長的曹興誠,多次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公開嗆聲,雙方比客戶、比製程也比產能投資,晶圓雙雄之爭時常成為各界矚目焦點;1999年時,聯電進行五合一,將旗下合泰、聯誠、聯嘉以及聯瑞全部併在一起,聯電產能與台積電相距僅剩15%。
但是1999年底張忠謀決定自行研發0.13微米的銅製程技術,逐漸甩開與聯電的差距,十多年來,雙方距離越拉越遠。2017年,現任聯電董座洪嘉聰決定面對現實,宣布放棄與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的軍備競賽,不投入7奈米的先進製程,專注耕耘成熟製程,少了先進製程的鉅額投資負擔,聯電獲利明顯改善,疫情之後,更受益於成熟製程大缺貨,客戶搶著下單,讓聯電的獲利、股價跟著飆升,這次AIT找上門,也代表對聯電的重視。
台積電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明年第一季將正式量產。(翻攝美國在台協會臉書)不僅聯電傳出被逼赴美設廠,同樣在半導體供應鏈占有重要地位的封測龍頭日月光,也在今年7月宣布於美國矽谷擴產,興建15萬平方英尺的廠房,展現日月光深耕美國的決心。日月光透露,除了將現有團隊成員調往新廠區外,也正為新廠區招募專業工程師和技術人員。
中芯國際等中國半導體廠大舉擴增產能,對晶片市場進行銷價競爭。(翻攝中芯國際官網)「持續投資矽谷,不僅有助於該地區半導體行業地位,可以更廣泛地支持美國製造商,打造全新在地高端測試廠區,是邁向成功關鍵步驟,作為北美最大的半導體測試服務供應商,對於日月光推動全球創新電子產品發展至關重要。」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說。
日月光今年7月宣布在矽谷擴產,展現深耕美國決心。(翻攝Google Maps)不只是半導體產業,身為組裝代工、掌握美國最重視的人工智慧(AI)伺服器生產的台灣電子大咖,見到川普近期頻頻放話,要對中國、墨西哥、加拿大、越南,課徵高關稅來平衡貿易逆差,更是緊張萬分。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加碼擴增美國工廠,搶攻人工智慧商機。今年5月才宣布增資美國子公司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3億元)擴產的廣達,11月又宣布加碼增資2.3億美元(約新台幣72.8億元),短短半年投入數百億元資金擴廠,就是要配合美國客戶的需求。目前除了西岸的加州之外,廣達在東岸也積極擴增田納西州的新產線。
曹興誠曾多次嗆聲張忠謀,雙方比製程、客戶和投資金額互不相讓。(今周刊提供)「AI需求就像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所說很瘋狂,目前廣達美國廠AI伺服器產能,到明年底前都滿載。」負責廣達AI伺服器業務的執行副總經理暨雲達總經理楊麒令說:「面對川普2.0,廣達的因應其實比較遊刃有餘。」
除了廣達外,川普當選後,原本在墨西哥投資最大組裝廠的電子代工龍頭鴻海,也立刻宣布斥資3300萬美元(約新台幣10億元),買下美國德州休士頓土地與廠房,土地面積多達47.8萬平方英尺,將替美國擴產做準備。「在美國德州增加投資土地廠房,主要目的就是因應輝達等客戶需求,擴大人工智慧伺服器產能。」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透露。
聯電回應表示,AIT新處長來訪是一般產業性拜訪及交流。(翻攝美國在台協會臉書)看到電子大咖紛紛宣布赴美擴廠,一位財經官員對本刊坦言:「過去大家認為電子業到美國製造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讓製造業重回美國完全是脫離現實的幻想,因為成本實在太貴了,但現在情勢是逼不得已。」
一位竹科廠商表示,川普美國優先政策下,半導體和製造業重回美國勢不可擋,過去台灣人頻繁到中國出差,未來會變成轉到美國,工廠移到美國後,財務報表也須更透明,廠商將很難像過去在中國一樣擁有隱藏獲利的空間,這將是台灣業者要面臨的世紀挑戰。
回應
聯電:一般性產業交流
針對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拜訪聯電並要求前往當地設廠的傳聞,聯電表示,AIT新處長來訪是一般性產業拜訪及交流;至於川普上任後可能提高關稅的因應方案,聯電則表示不回答臆測性問題,並補充說明指出,公司與英特爾的12奈米合作,將提供客戶具高度競爭力的在地產能。
AIT:將繼續與台灣合作
一位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回應,拜訪聯電的會議內容可參考AIT官方臉書貼文,即雙方討論聯電的未來發展策略,及針對半導體關鍵議題進行深入交流。根據該臉書貼文,AIT非常清楚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扮演的關鍵角色,也將繼續與台灣攜手合作,致力維護全球供應鏈的安全與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