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崇恩在臉書上說明,這篇作者署名為光影者MZ的人是她當DCB顧問,某位顧問同仁有感而發的心得文,她覺得這篇文章很到位。《玉山金買三商壽,真正戰場不在App:一場資本結構與監理的攻防戰》全文如下:
最近商業周刊以〈傳800億買問題生三商壽!揭玉山金非搶不可原因〉為題,試圖從「數位保險」與「交叉銷售」角度解讀玉山金併購三商壽案,並引用投資人意見,指出可藉由App銷售、推動ESG基金連結來提升價值。然而,若從金融戰略與監理結構來看,這篇報導忽略了關鍵:這不是一場行銷創新案,而是一場資本結構與償付能力的重整戰。
一、三商壽真正的問題:不是行銷,而是資本失衡
三商壽的癥結並非「數位轉型落後」,而是負債久期過長、資產報酬不足,導致資本適足率(RBC)長期低迷。這不是靠App能解決的問題,而是財務結構性的裂縫。若玉山金真以約八百億接手,等於接管一個龐大的低收益保單池與被動的負債帳本。而在IFRS 17新制上路後,保險負債需以公允價值重估,任何利率變動都可能直接衝擊淨值。這意味著,玉山金不僅要「買」,還得「補血」——這才是併購背後的真實壓力。
二、金融業App神話的誤導:保險不是滑一滑就能賣
商周報導強調「透過App推銷保單、提高轉換率」,但這種說法忽略市場現實。截至2024年,台灣超過九成的壽險銷售仍仰賴傳統業務通路。保險不是一次性商品,而是信任與風險承諾的結構性契約。再多的App、AI推薦或ESG包裝,都無法改變保戶決策的核心——對公司穩健性的信任。「數位保險」不是一場行銷革命,而是一場風險管理再設計。若不處理根本的資產負債匹配問題,談「交叉銷售」只是粉飾太平。
三、玉山金的真意:掌握長天期資金池
玉山金真正的併購動機,在於掌握長期資金的調度權。壽險資金是金融體系中最穩定且具槓桿性的資源,能強化金控旗下投信、證券、銀行的收益率。若能導入壽險資金至自身基金或信託產品,不僅能提升管理報酬,更可整合境外投資、債券操作與ESG佈局。換言之,這是資產池整合戰,不是App轉型戰。
四、關鍵挑戰:接手之後才是考驗的開始
併購完成後,玉山金將面臨的挑戰包括:
1. 重整資產組合:降低長天期債券曝險、強化非傳統收益資產;
2. 維持RBC與IFRS 17下的會計穩定性;
3. 避免「金控合併風險擴散」,確保子公司之間資本隔離;
4. 重建保戶信任,避免三商壽原有客戶出現退保潮。
這些才是真正決定玉山能否「消化」三商壽的考驗,而非報導中浪漫化的App銷售轉換率。
五、結語:當媒體用App思維看金融,風險就被掩蓋
金融業的本質是資本配置與風險管理,不是流量與轉換率。當媒體將這類併購誤讀為「數位創新」而忽略其財務深層結構,反而掩蓋了最需要被關注的議題——台灣壽險業整體償付能力的系統性風險。玉山金若真接下這顆「保險地雷」,就必須準備好更大的資本彈藥與風險治理架構。這場戰役,不在螢幕上,而在資產負債表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