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10:56 臺北時間

「膝蓋卡卡」不一定是年紀到了 醫教3招改善退化:先救肌肉

mm-logo
時事
張家銘醫師提醒,膝蓋退化不一定只是老化,也可能與肌肉量流失有關。(翻攝自pexels)
張家銘醫師提醒,膝蓋退化不一定只是老化,也可能與肌肉量流失有關。(翻攝自pexels)
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感覺上下樓梯吃力、蹲站時膝蓋痠痛等,北榮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在粉絲專頁提醒,其實這種情況不一定只是老化,也可能與肌肉量流失有關;只要每天多運動5分鐘、多吃蛋白質,保住肌肉,就有機會反轉退化。
2025年刊登於《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分析逾1.3萬名膝關節退化患者的研究指出,約四分之一患者同時患有肌少症。研究並發現,退化越嚴重,肌少症比例越高;最嚴重的(Kellgren-Lawrence 第四級)患者,約26%同時出現肌少症。

肌少症不是突然發生 如何自我檢測?

張家銘醫師表示,許多人生活中可能早已察覺端倪,如久坐後站起需用力撐一下、下樓膝蓋發軟、腿部明顯變細等,這些都是肌肉流失的早期訊號。「它不是一下就發作的,而是每天一點一滴慢慢發生。」
研究也指出,女性、亞洲族群、骨質疏鬆與糖尿病患者的肌少症風險相對更高。張家銘提醒,骨頭與肌肉本就互相協作,骨質不好肌肉也容易受影響;而糖尿病可能使肌肉修復能力下降,使流失速度加快。
張家銘提供民眾居家自我觀察方式,包括:
  1. 站起來是否需扶東西
  2. 走樓梯覺得大腿無力、膝蓋發軟
  3. 走5分鐘就出現腿痠、腳拖地
  4. 褲管變鬆
  5. 久坐後站起腳發抖
若上述情況持續出現,表示肌肉量可能已開始下降。

如何改善與預防退化?

張家銘醫師提出3項建議;首先,建立規律下肢活動,如快走、原地踏步、抬腿或靠牆蹲,每日10至15分鐘即可。其次,觀察日常動作變化,從椅子站起來有沒有變慢,走路會不會不穩;每2週測一次「不扶物站起五次」,看速度是否變慢。第三,補足蛋白質與維生素D,若飲食中肉類攝取不足,可考慮補充乳清蛋白或豆製品;糖尿病或腸胃吸收不佳的人更需特別注意營養。
他強調,處理膝蓋退化不能僅倚賴藥物或手術,「真正的關鍵是把肌肉保住。」只要每天多動幾分鐘、攝取足夠營養,就能有效延緩退化、改善生活品質。
更新時間|2025.11.14 10:5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