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美國的失業率若改善至相對低點,往往意味著景氣可能將邁入衰退,而股市也將面臨修正,甚至進入熊市階段。
【達觀股市】漂亮的就業報告 對股市不見得是好消息

美國公布了3月的就業報告,雖然非農新增就業人數僅9.8萬人,但一般認為可能是惡劣天候影響所致,4月的數據比較有機會呈現真實水準。而隨著就業人數持續增加,失業率則是降為4.5%,為自2007年5月、亦即近10年來的新低水準,顯示美國目前已經接近充分就業的狀態。
然而,一份漂亮的就業報告對於股市來說,卻不見得是正面的消息。
以次貸風暴那次的景氣循環為例,失業率在2006年10月創下了4.4%的低點,而景氣在2007年12月開始陷入衰退,股市則是在2007年10月見到高點並快速修正。而在網路泡沫期間,失業率在2000年4月創下了3.8%的低點,而景氣在2001年3月起陷入衰退,股市則是在2000年4月見到高點並迅速下修。
警訊已現 調整持股
這樣的現象並不難以理解,當勞動市場接近充分就業之後,企業就必須付出更高的薪資來聘僱人員,這將會拉升物價水準。而當就業市場良好,物價持續高漲,央行就會調升利率以試圖控制通膨,前述2次景氣循環末端也正是升息循環的尾聲,最後則是讓股市與經濟基本面都受到影響,開始降溫。
台灣的情況也相去不遠。前一次失業率的最低點落在2006年4月的3.78%,股市指數則是在2007年10月見到最高點開始崩盤。而這一波失業率最低是落在2015年5月的3.62%,最新公布的2月失業率則是3.85%。
台灣的領先指標已經在2月出現下滑,而落後指標則是在去年11月落底後開始攀升,這些或許都說明著,我們現在已經站在景氣循環的相對高點位置,未來或許只有向下走的可能,而股票市場則往往會領先基本面做出反應。
今年以來,我在這專欄提出了融券回補潮、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加權指數月KD值等指標皆已經出現修正警訊,隨著警訊越來越多,投資人應該要積極檢視自己的持股水位是否過高了。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