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齊排列吊掛的鋁料宛若巨大型的百葉窗,緩緩浸入裝著化學溶液的電解槽進行陽極處理,要讓表面亮麗、耐腐蝕。「半導體廠用來搬運晶圓的天車,那個ㄇ字型的軌道就是我們做的。」寶緯工業董事長詹勲霖站在電解槽前,說明自家公司在半導體產業扮演的角色。熟悉製程的弟弟、寶緯工業總經理詹勲國接著補充:「天車都在無塵室,表面如果用烤漆會掉,所以要用陽極處理。因為我們有這個廠,也有加工的CNC銑床、包裝,一貫化的作業模式,半導體客戶才會來找我們。」
【頭家開講】鋁門窗代工起家 憑一個關鍵成為半導體巨頭供應鏈 寶緯工業董事長詹勲霖專訪

寶緯工業是台灣第一家將上櫃的鋁擠型大廠,從鋁擠型、鋁門窗做起,熬了30年,靠著一條龍式生產,打進半導體龍頭供應鏈,去年營收21.25億元。
創立寶緯的詹春松本來是蛋商,三兒子詹勲霖畢業後先是接手養雞場,之後在父親要求下進入公司,又被派往越南打天下。回台灣後,與負責研發生產的弟弟詹勲國聯手出擊,2人持續擴廠、增加設備,除了搶下晶圓大廠天車軌道訂單,也卡進時下最熱的運動、綠能產業,接下爸爸交付的重任,他們不僅守成,還要繼續發揚光大。

1989年成立的寶緯工業,廠房位在彰化縣北斗鎮,早年以鋁擠型、代工鋁門窗、氣密窗起家,花了30年時間,從傳統產業變身,擠入全球晶圓大廠供應鏈,時下最熱門的健身設備與綠能產業,也有使用他們的產品。

砍掉重練 銜父命返家
在鋁合金產業成績不俗,寶緯的掌事人卻都不是本科生畢業。詹勲霖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經營蛋雞場,詹勲國則是鄉公所的公務人員,2人皆因父親一聲令下,進入自家公司。「我們父親是受日本教育,很嚴肅。4個兄弟都受影響,也比較嚴肅,聊天只聊公事。」訪問初時,相差3歲的2人話不多,卻有冷面笑匠潛力。
問他們怎麼都願意砍掉重練進入公司?詹勲霖開口:「畢竟是自家公司…」話還沒說完,總是一號表情的詹勲國冷不防一句:「我們的身家財產都放在這裡,對保我們都有簽名。」誠實地讓人忍不住笑出聲,也讓氣氛輕鬆不少。

「我們家都是不務正業。」詹勲霖打趣地說,2人的父親、寶緯前董座詹春松為農家子弟,家裡8個兄弟姊妹,身為長子的他,初中念不到一年就輟學,不停找門路掙錢養家、養弟妹。「父親喜歡做生意,什麼行業都做過了,種菸葉、收歹銅舊錫,後來因為蛋價很好,開始養雞,從200隻養到6萬隻。」1990年代,台灣開始流行起鋁門窗,詹春松在朋友力邀下,投資創立寶緯,即便競爭激烈、削價廝殺,但當時市場夠大,生存還不成問題。

另立東光 赴越南拓展
詹勲霖說:「一開始是大哥經銷他牌鋁門窗材料,才會進入這行。父親是被動去合夥、投資,後來股東有改組,公親變事主。」回看寶緯的前半生,波折不斷,成立1年後原始股東萌生退意,詹春松找來合作廠商,原本就經營表面處理廠的現任寶緯副董劉振銘入股。詹勲霖也被找進公司幫忙,「除了養雞場,後來我們還有加油站、汽車旅館,這些工作就由二哥接手。」
在台灣鋁門窗市場逐漸飽和時,遇上越南市場開放,1994年同一批股東決定在越南另外成立「東光工業」,沒料到也遇上重組問題,「我們劉副董那時是東光董事長,沒有總經理,我就被叫過去。」詹勲霖再度成為救火隊,詹勲國也是在那段時間被喚進寶緯,2兄弟分進二處,各自努力。

「東光是總經理制,什麼事情都要自己決定,越南是共產國家,變動、翻臉比較快,本地人可以做的,我們外資不一定能做。」然而,東光帶著台灣的技術猛攻,不論是擠型、製作鋁門窗都遠優於當地廠商,市占率近7成,「價格是我們在喊,很好做。」
對比詹勲霖的順風順水,詹勲國遇到的關卡棘手許多。「寶緯經營最辛苦是我接手的那10年,缺錢、銀行抽銀根,到處鞠躬彎腰。」彼時政府開放西進,廠商、人才外流中國,連帶房地產也受影響,而後金融風暴、金融海嘯爆發,對以建材、鋁門窗生產為主的寶緯來說是重大打擊。

削價競爭 周轉壓力大
「我們這個產業特性,出貨到收款幾乎要5、6個月。市場都在台灣,大家都削價競爭,沒有量就沒有錢,周轉金每個月都少幾千萬元,要去跟客戶預支貨款或者預收訂金,等於是跑三點半的意思。」詹勲國說,當時父親焦慮到半夜常常驚醒,自己的黑髮大概也都是那時被逼成銀絲。幸好彼時由詹勲霖鎮守的東光,在越南業界幾乎是喊水會結凍,雖然2家公司各自分開、經濟獨立,卻是寶緯隱形的靠山。
今年已74歲的劉振銘回憶,當年飛往越南巡廠時,電話從沒斷過,「一直打電話回來找詹總(詹勲國),問明天要還錢的狀況怎麼樣。」老人家講話也直接,「還好當時越南很好賺,東光那邊賺的錢,我們股東就自己掏錢出來借給這邊。」

陽極處理 變身金雞母
「一度有動念過乾脆收了,但員工200多個,都是跟我們很久的在地人,對他們影響會很大。」詹勲國不願拋下員工,咬牙苦撐,好在老天爺關了一扇窗,卻也幫寶緯開了另一扇門。「當時機械設備相關的業者東野精機來找我們做支架模組,我們發現工業料比較有利潤,1998年寶緯慢慢開始轉型做模組產品。後來半導體供應鏈業者發現我們的一貫化製程也找上門。現在在台灣,我們模組是做最大的。」
能搶食到這塊大餅,靠的是原本已經要成為冷宮的陽極處理廠。1993年寶緯花了上億元、請來新加坡學者設計建造,誓做全台灣第一陽極廠,不料成為公司最大負擔,「以前陽極是為了做建材,但因為顏色選擇不多,建材都改用烤漆,陽極的量就變很少,每個月賠好幾百萬元。」後來搭上半導體產業,賠錢貨瞬間翻身金雞母。

公司漸穩,老董事長詹春松卻因年紀大出現健康問題,2013年,離鄉12年的詹勲霖決定返家陪伴父親,東光總座則由劉振銘兒子接手。
「回來一年,父親就走了。」提到父親,詹勲霖紅了眼眶,「他到最後每個禮拜都還進公司3天,要載他還不肯。」雖說與父親、兄弟除公事外鮮少談心,家人間的感情卻很穩固,「我們4兄弟都住在一起,到現在還是。」詹春松過世前,詹勲霖已接任董事長,主責管理,「大方向、金額很大的,我再參與。」詹勲國依舊擔著研發生產與銷售重任,「哥哥完全尊重我,充分授權。」2人合作無間。

購地擴廠 一條龍生產
2014年寶緯在田尾增購2,000坪的土地擴廠,「一開始我們沒有CNC、沒有鍛造,是後來決定要加。」詹勲國思考過往擠型、陽極處理後,客戶會再發包給其他業者後段加工,乾脆也包起來幫忙做,「客戶不喜歡一個對很多窗口,本來要擠型、陽極、裁切、加工、包裝要找五家,轉移過程浪費時間,也耗損良率,現在找寶緯就好。一條龍生產就變成最大優勢,客戶黏著度就高。」

買進設備,也得有人懂、有人會操作。就像自己也是從零開始學起,詹勲霖與詹勲國不怕底下的人不會,只怕他們不學。研發部經理王宥彬進公司十多年,念資工出身,這二年重回校園讀材料碩士班,「董事長、總經理很鼓勵我們進修。也給我們很大的舞台,我想設計新的合金、設計新的產線製程,包括去年成立自動化產線,只要能給出計畫他們都贊同,完全放權。」
寶緯的員工除了外籍移工,大多都是彰化在地人。詹勲國直言過去也曾挖角,但一方面是企業文化落差,另一方面他淡淡解釋:「能跳槽的,勢必以後也會跳槽到其他地方。我的想法跟理念就是從底層培養。不過有聘請顧問,都是念材料畢業的。」轉型初期材料分析能力、工藝技術還不到位,生產出來的鋁合金產品良率僅有6成,經過不斷磨合、嘗試,現在已達9成5。

產品多元 搭上新潮流
人才與技能多元也增加客製化能力,鋁經過擠型、陽極處理、鍛造,可以製造出很多東西,寶緯光是模具就有超過五萬個。運動器材、木工釘槍、生存遊戲槍枝、重機煞車把手等,產品橫跨各領域。
2年前疫情爆發,宅經濟崛起,在家運動與騎自行車風氣盛行,健身器材與單車產品需求大增,加上全球區域化供應鏈成型,「台灣半導體供應鏈都很成熟,所有的加工全部都在台灣,再到要設廠的國家組裝。」雙產業加持,寶緯去年營收高達21.25億元。

寶緯預計今年3月17日上櫃,是台灣鋁擠型廠第一家,「公司就是跌跌撞撞,被擠到最前面。」從鄉間的鋁門窗代工廠起步,花了30年擠進半導體供應鏈,還進攻電動車等綠能產業。詹勲霖、詹勲國二兄弟雖自嘲是不務正業、走錯路踏入這行,但就像鋁料易加工,可塑性高、應用的能力強大,熬過各種考驗與淬鍊後,終能成為各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後記:內斂念舊 承襲父志
採訪時發現,詹勲霖的杯子樣式極為老舊,好奇詢問該不會是傳承自父親詹春松?他點點頭說:「我保留很多父親的東西。」包括辦公室內的花梨木桌椅、30年歷史的掛鐘,還有公司大小章。「裝大小章的袋子都沒換,他交給我以後就都不離身,爸爸以前也都放在身上。」提及父親最後那段日子,他紅了眼眶,雖說父親嚴肅,影響兄弟們的個性也都內斂,但至今4兄弟與母親仍同住,可見全家人感情很好,只是不說出口而已。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