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最前線】揀便宜小心惹麻煩 拆解房市3大特殊產品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房市3大特殊產品總價低,總是很吸睛,但便宜有因,釐清法規和房貸限制,才能避免踩雷。
房市3大特殊產品總價低,總是很吸睛,但便宜有因,釐清法規和房貸限制,才能避免踩雷。
近年房價大漲,想在都會區買屋難上加難,低總價物件總是容易吸引民眾目光,不過,低總價有雷!像是工業宅房價便宜4成,卻因合法性欠佳,讓人住得膽戰心驚;沉寂多年的地上權推案,近2年重返市場,房價便宜一半,轉手卻不易;套房產品總價低,但貸款超難。專家建議,民眾購買這3大特殊產品前,一定要搞懂法規和銀行貸款限制。
大偉以低於行情價四成的價格,在新北淡水買下一戶工業住宅,入住後卻發現樓下印刷廠機器運作聲吵雜,向主管機關檢舉,不料收到一紙公文反問大偉是否合法使用該建物?讓大偉有苦難言。

工業住宅:合法性欠佳 檢舉就罰

網紅阿滴代言的工業區建案,前一陣子引發「工業宅」爭議。(翻攝長群享享臉書)
「工業住宅最大的風險,不在於一般市場條件,而是政府法令,自住民眾盡量少碰。」樂居網創辦人李奕農指出,工業用地可以蓋房子,但只能做為辦公室、事務所等廠辦用途,而非住家。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開發管理科長張記恩提醒,法條中本來就沒有「工業住宅」這個名詞,依據《都市計畫法》規定,只要抓到,就罰款6萬至30萬元不等,未改善還可連續罰,並強制改為「營業用」稅率,稅率依房屋稅、地價稅的不同,會比「自住用」高出2至5倍。若違法隔間出租,即抓即拆。
此外,工業宅的用途是廠辦,張記恩常遇到民眾投訴樓下工廠運作、貨車出入吵雜,但民眾反而收到市府公文詢問是否合法使用?張記恩強調,便宜入住工業宅,要忍受生活品質打折扣,還要擔心被檢舉,一點都划不來。
事實上,工業區土地取得成本較低,早期建商買土地蓋屋銷售,並未特別標註工業用地,樣品屋也按照住宅格局打造,誤導消費者買來自住,因此衍生許多購屋糾紛。2016年《都市計畫法》修正細則,規定建商賣預售屋時,必須清楚標示「土地使用分區」或「辦公室使用」,並告知消費者「不得做為住宅使用」。
台北市政府2019年曾對內湖五期重劃區進行大規模稽查,2020年更祭出禁令:工業區禁止設籍,否則將開罰房屋所有權人並剔除該址設籍,以防堵工業宅變相做為住宅使用。
雖然有建案以繳納「捐地代金」的方式就地合法,例如新北市中和的造鎮案「元氣大鎮」,總戶數1,300多戶,2008年完工時,被政府要求補辦都市計畫變更程序,繳納回饋金1.5億元和捐地代金3億多元,才能取得使用執照,當年各住戶均攤38萬元才順利交屋。只不過目前仍因缺件、住戶意見不一,至今未成功變更住宅用地。
房地產人士認為,若未來各地方政府政策轉彎,嚴格執行稽查,工業住宅仍有可能成為開鍘對象,民眾還是少碰為妙。

地上權住宅:需另付地租 限期使用

北市地上權豪宅始祖「台北花園」,成交單價不到8字頭,對照周邊行情每坪200萬元,便宜卻難增值。
去年11月北市信義計畫區豪宅「台北花園」,出現一戶實價登錄每坪單價僅79.05萬元的成交案例,而同在松勇路上的豪宅「信義富邦」,交易行情已漲至每坪200萬元,相較之下,台北花園不到4成的成交價讓人心動。
便宜當然有原因,台北花園是地上權住宅,使用年限50年,扣掉3年工程期,2003年完工時以47年倒數,如今約剩28年就要拆屋還地。從成交紀錄來看,房價甚至從當年的每坪86萬元跌至今日的7字頭,是信義計畫區唯一每坪沒破百萬元的豪宅,但因使用殘值逐年遞減,房價不易增值。
「入住地上權住宅,要抱著『你的房子不是你的房子』的概念,民眾購買一般房屋,擁有土地與房子的所有權,然而地上權住宅卻只有房屋所有權,土地產權歸政府所有。」瑞普萊坊市場研究部總監黃舒衛指出,近年常見的地上權推案是房價高漲下的產物,蛋黃區素地難尋,大面積土地更是稀缺,因此建商積極搶標地上權土地推案,房價是周邊建案6折左右,讓民眾趨之若鶩。
地上權與使用權住宅需年繳地租,高於自用住宅地價稅17倍,華固新天地住戶曾因不滿舉布條抗議。
此外,市場上也可見只有房屋使用權的使用權住宅,永慶房屋統計今年6月台北市熱門點閱社區,前二名「京站花園廣場」「華固新天地」即是使用權住宅,平均單價分別為40萬元、49.6萬元,都是市價6至7折。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提醒,地上權和使用權住宅要支付土地租金,是自用住宅地價稅的17倍之多,這部分的成本需要納入考量。
再者,銀行對於地上權或使用權住宅這類特殊產品,由於轉手空間有限,幾乎不承作,或採個案評估。
元大銀行就指出,受限於地上權有使用年限,擔保品價值隨時間遞減,加上流通性較一般住宅弱,銀行提供的貸款利率較高、成數也偏低。至於使用權產品,因為不論土地或建物擁有者都是政府或開發商,所以更難成為擔保品向銀行貸款了。

套房產品:貸款成數低 無寬限期

銀行多不願承作套房產品,或給予貸款成數僅5至6成,民眾自備款負擔加重。
月薪4.5萬元的上班族小美,看上新北市一間坪數9坪、總價800萬元的套房,換算每月房貸負擔不到2萬元,讓她很心動。要下訂時,朋友卻告訴她,回推套房每坪單價高達88.8萬元,遠超出周邊行情72萬元,更重要的是,銀行認定為套房產品而不願承作貸款,小美只好縮手觀望。
一般來說,銀行認定的套房產品有3類型:建物權狀坪數小於15坪、主建物+附屬建物小於12坪、扣掉公設小於8坪,這3類通常貸款不易。
所以套房產品看似低總價,但民眾的自備款卻要多準備一些,負擔肯定加重,「套房的主建物坪數小,容易被炒作轉售,銀行通常選擇性承作,利率可能站上2%,且貸款成數限縮在5至6成之間,還不給予寬限期,至於政府提供的首購族優惠貸款也無法申請。」曾敬德說明。
工業宅適用較高的營業稅率,地上權住宅的地租昂貴,民眾要留意隱形成本。
目前僅少數幾家民營銀行依個案提供小宅貸款,包括永豐銀、台新銀等。民眾如果真的只考慮套房產品,房市專家建議,挑選時務必選擇地段好、生活機能完善,或是捷運站1公里內的產品,如此才有助於向銀行爭取更好的貸款條件。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