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的興櫃很熱鬧!興櫃市場的特色是沒有漲跌幅限制,一夕變盤的消息時有所聞,像是2月底星宇航空股價一週爆衝77%,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清潔用品股—清淨海,短短6個交易日股價翻漲逾6倍,從4元漲到最高26元,還因單日漲幅超過七成、觸及熔斷機制而暫停交易。
【理財最前線】興櫃股亂象頻傳 彈性面額制度藏陷阱

全球升息,台股上市櫃買氣趨緩,但受星宇航空、清淨海、水星生醫*、路易莎咖啡等熱門股價一飛衝天的帶動,興櫃交易熱度不退。這也讓資訊相對不對稱、無漲跌幅限制的興櫃交易,投資風險隨之遽升;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興櫃掛牌制度寬鬆,其中「彈性面額制度」是否成為有心人創造股價便宜假象,值得主管機關及投資人多加留意。

彈性面額 恐誤認低價
豐彥財經執行長謝晨彥指出,興櫃市場除了無漲跌幅限制外,相對上市櫃交易,興櫃股票最常被討論的3個風險分別是:一、財報資訊不透明,每半年公布一次即可;二、公司股本輕、交易規模小,受人為操控風險高;三、流動性差,因為由券商負責造市,股價撮合易產生滑價,容易買不到或賣不掉。
除了檯面上交易風險較上市櫃股來得高,興櫃掛牌條件相對寬鬆,更讓不少有心人士操弄制度,來吸引散戶上門投資。業內人士指出,2014年上路的「彈性面額股票制度」,就是最容易讓投資人誤解之處,更是難以注意到的細節。
所謂彈性面額制度,意指公司可依照需求自行決定股票發行面額,不再以10元為基礎,可以是5元、1元或其他面額。需釐清的是,由於面額不同,股價表現自然不同,舉例來說,有兩家公司股本、獲利皆相同,但因面額不同,A公司10元、B公司5元,合理狀況下,B公司股價會是A公司的一半。問題是,如果投資人不清楚是面額因素導致股價差異,很可能會誤認B公司股價相對便宜。
根據統計,目前台股共有14檔採彈性面額制度的公司,這類股票名稱上會以「*」星號標示,包括3家上市公司(矽力*-KY、長華*、愛普*)、6家上櫃股(港建*、太景*-KY、聖暉*、長科*、朋億*、91APP*-KY),以及5家興櫃股(美賣*、納諾*-KY、國邑*、益鈞環科*-新、水星生醫*)。
儘管「*」股非興櫃獨有,但寶船資本董事長駱志和坦言,興櫃股掛牌條件限制最低,對公司設立年資、獲利,甚至股東結構完全無規定,財報也不用即時揭露,換句話說,投資人根本無法從公開資訊去理解公司背後使用彈性面額制度的目的,讓投資興櫃的風險又多了一項。

換算還原 千元天價股
有別於市場常見面額變更成5元、1元,去年12月以每股6元登錄興櫃的水星生醫*,股票面額則僅0.25元,等於是一般面額10元的1/40,創下「國內」股票面額最低,實為罕見。
業內人士向本刊指出,水星生醫*資本額約1億元,當時以每股6元登錄興櫃,股價一路暴衝,短短3個月最高漲至29元,漲幅將近5倍。但是,細看財報卻發現,這家主要做3D粉末列印的製藥公司,不僅今年1至3月營收掛零,且去年營收僅268萬元,稅後虧損達2,284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以截稿前水星生醫*股價27元計算,因為股票面額為0.25元,是1拆40的概念,因此當投資人以27元成交,若還原面額10元,等於是買進每股1,080元的股票。對於一家去年營收僅268萬元、稅後虧損2,284萬元的公司,這簡直是天價。
業內人士分析,「水星生醫*約有4億股在外流通,乘上27元股價,等於公司市值衝破百億元。一家從未賺錢的公司卻擁有百億市值,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不僅水星生醫*,另外2檔採彈性面額制度的生醫興櫃股:國邑*(面額新台幣5元,目前股價80.5元)、納諾*-KY(面額0.1美元,目前股價15.4元),同樣還在虧損階段,市值分別為89.41億元及26.49億元;而若以10元面額回推2檔股價,則為160元及51元。

醫療生技 籌資好此道
駱志和表示,近年來,醫療生技公司偏好用壓低面額的手法向市場籌資,主要在於這類新創公司,初期需大量燒錢,而且沒有營收,但產業本夢比又很大,市場通常會給予較高的估值。目前採彈性面額的5家興櫃公司中,就有水星生醫*、國邑*、納諾*-KY 3家是醫療生技業。
「如果是好公司,壓低面額確實有利籌資,但讓人擔心的是,如果是不好的公司呢?只要講一個故事,錢就來了,投資人風險其實大幅升高。」業內人士指出,像是水星生醫*因合法彈性面額制度,可能讓不少投資人誤認是20多元的便宜股,但實際上投資人卻等於是花千元高價買進該檔股票。

主管機關強調,近年已大力宣導公司必須充分揭露彈性面額事項,例如:要求輔導券商提出宣導計畫、公司在登錄興櫃或IPO時要用顯著封面或字體顯示股票面額,而官方也架設「採彈性面額上(興)櫃專區」供投資人查詢。不過,具本刊了解,仍有多數散戶對「*」股一知半解,以水星生醫*來說,股民仍在討論,「面額對EPS會有影響嗎?」「現在股價是不是很便宜?」
「這很可能是為募集資金而刻意下調面額,希望吸引更多投資人參與,擴大成交量。」根據集保結算所統計,持有水星生醫*1至5張的小股民超過3,000人,「確實有很多人就是衝著股價便宜而買進。」業內人士分析。
本刊詢問水星生醫*輔導券商康和證券,康和證券表示,水星生醫*掛牌後股價快速大漲,市值來到百億元以上,身為造市券商,確實會擔心是否有炒作可能;因此當交投過熱時,會適當將部位做減持,並多方查證委買、委賣的單出自何處。
康和證券進一步說,愈來愈多公司發現彈性面額制度的好處,尤其對於股本不大、股價高,或是早期資金不寬裕的公司而言,該制度可協助提高資金募集的方便性。但仍呼籲投資人進場前務必了解公司基本面,參考同業掛牌價,並將股價回推至10元面額的數值,評斷股價跟基本面是否相當,「投資人若將彈性面額公司當作低價股買,確實會面臨相當大的風險。」

高價股跟 散戶競投資
台灣2014年上路的彈性面額股票制度,起因是利於國內新創事業籌資規劃,順利銜接資本市場,並符合國際市場潮流。而公司變更股票面額,通常是為了壓低股價,增加股票流通性,活絡成交量,順利在市場籌資,這在高價股中最為常見。
以國內首家變更股票面額的長科*來說,2019年將每股面額從10元1拆為10變成1元後,股價瞬間從300元降至30元,隨後數個月,日成交均量很快從原先不到百張,衝到上萬張,散戶爭相投資,股東人數激增。

「由於效果相當好,讓許多公司發現,原來資本市場可以這樣操作,彈性面額制度因此逐漸被採行。」駱志和說。像是去年7月,股王矽力-KY也跟進將股票1拆為4,面額從10元變為2.5元,停牌前股價2,485元,之後重新以621元掛牌上市。
但審視目前國內部分採彈性面額的股票,背離當時該制度上路的精神。例如,水星生醫*當時興櫃登錄價僅每股6元,非高價股,但仍利用彈性面額制度,將股票1拆40。

除了上述漏洞,2020年正式開放盤中零股交易,已進一步增加市場流動性、提升企業籌資彈性,彈性面額制度是否有其必要,市場也出現不同聲音。對此,櫃買中心回應,以零股來說,交易對象以小資族、散戶為主,並非市場主力,而彈性面額在國外行之有年,為促進市場多元與尊重企業對股票面額之自主性,制度仍有其必要性。彈性面額股票制度在美股市場確實是普遍狀況,像是蘋果、特斯拉、輝達、亞馬遜等,都曾分割過股票。

難以設限 異常才處置
只是企業若利用彈性制度設下合法陷阱,投資人是否面臨高度風險?對此,主管機關回應,有鑑於美國、新加坡、日本與香港等,早已採不限定股票面額或取消面額制度,台灣也在2018年進一步修訂「無面額股」。內部人士坦言,公開發行公司能彈性決定採面額股或無面額股,無疑增加投資人閱讀財務資訊的難度。

而對於有心人士利用該制度達到特定目的,甚至非高價股的公司也進行拆分股票,櫃買中心回應,基於公司自治原則,面額高低屬公司內部事項,主管機關無權深入了解背後拆股之目的,但若涉及炒作,或成交量、股價波動出現異常,則有相對應的監視制度與處置措施,未來也持續強化監管。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