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裡,10餘名員工針對新品的瓶身、設計與口味等提出意見,坐在主位的梁家銘邊聽邊將產品靜置桌上,細細端詳,發現2罐飲料高度有著零點幾公釐的落差,立刻提醒品檢時需再注意,差太多就要淘汰,不能讓消費者挑出毛病。
【頭家開講】150萬元起家 創業24年營收衝35億元 台灣比菲多董事長梁家銘專訪

活益比菲多上市逾20年,稱霸台灣發酵乳市場,市占高達4成以上。台灣比菲多董事長梁家銘,1999年靠著長兄金援的150萬元創業,從鮮果汁起家,去年集團營收已達35億元。
梁家銘是行銷出身,創業前曾任味全果汁部經理,一手催生「每日C」果汁。因為不想被大企業冗長的運作體制框架創意,決定離職創業。比菲多爆紅後推出「植物の優」優格、「好朋友」調味乳等,屢出新招衝擊市場,成功將原本只有他自以為有機會的產品,變成眾人搶著跟進的商品。

台灣比菲多董事長梁家銘 小檔案
- 出生:1958年(65歲)
- 家庭:已婚,育有3女2子
- 學歷:中興大學農產運銷系
- 經歷:味全公司果汁部經理
- 休閒:讀書、下棋、建築研究
- 座右銘:多打幾場勝仗,為自己建立信用
- 經營心法:善於開創,懂得包容
醫科落榜 行銷課外學

「這是台灣第一瓶冷藏氣泡鮮果茶,果汁含量很高。」產品取名「有茗氣」,如同比菲多直觀卻也藏巧思,「比菲多就是比菲德氏菌很多,有茗氣,茗就茶,氣就氣泡飲,現在很競爭,不是亂取名字的時代,『品牌就是概念』,一看就要懂。」梁家銘鏗鏘有力地說:「我們以行銷為核心,其他都是支援系統。」台中總部辦公室、台南、嘉義的新舊工廠會議室,隨處可見梁家銘自創的「行銷祕笈」海報,員工透露,上班就像上課,比念EMBA還精實。
今年65歲的梁家銘出身台中大甲望族,「住在大宅院,但我父親那一代遇上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地主地位往下掉。我有4個哥哥、4個姊姊,大哥大我12歲,每次開學註冊,他就要到南部跟當醫生的姑丈借錢。」

梁家銘笑說自己有完美主義,「難聽一點就叫強迫症,什麼都追根究柢,不是說家裡特別栽培,念書就是能走出一條路。」父母寄望成績優異的么兒能從醫,「但現實很殘酷,我念丙組,醫生沒有考上,垂直降落到農學院。」梁家銘後來進了中興大學農產運銷系,坦言學校教他的事遠不及外面的世界。
「念大學的時候台灣行銷很不發達,教科書很乏味。有一個雜誌叫作《行銷與推銷》,引進美國那種幫大企業打仗的顧問公司的觀念,是實戰、活的東西,很有趣。」不愛死板的規則與公式,他把課外讀物當聖經研讀,想早早與社會接軌,打工時間比上課時間長,每次都要提水果去拜託老師,成績才能低空飛過及格線。
退伍後北上進入味全,13年時間,從營管部專員拚到果汁部經理,至今在各大通路還是熱銷品的每日C鮮果汁,就是由梁家銘一手打造。90年代中期,台灣人尚無喝百分之百鮮果汁的習慣,味全想要搶先機,將任務交付給梁家銘。「味全的品牌過去什麼都是第一,牛奶、味精…,就像十項全能的選手。但後來專業選手進場,像光泉就做牛奶、味精有味王,十項全能怎麼跟專業的比?」
走出框架 搶先塑品牌

他琢磨著必須走不一樣的路,斷然捨棄味全招牌,創立「每日C」,連包裝也革命。「以前像辦桌的果汁都用紙盒,紙的形狀會變,會大肚子、會塌,大家以為壞掉。我去量販店看到冷水壺,就是這個!透明、打霧、立體有水晶感的瓶身,柳橙汁放進去好漂亮。」只是全新規格,公司沒有生產包材的設備,「瓶子跟外面買,蓋子全都員工用手鎖,鎖到大家手都起水泡。那時候品牌登記要一年多才會下來,做行銷不能等那麼久,廣告直接先打。」
每日C上市後立刻爆紅,也讓消費者對於百分之百鮮果汁的認知有了既定模式,但這成果紅利梁家銘並沒有享受到,不顧一切先做再說的做法,讓保守的公司高層頗有微詞,加上不想被大企業體制框住創意,他乾脆離開。
在那之前,體認到自己的個性習於衝撞體制,梁家銘其實已有創業想法,「以行銷為核心,創造品牌,其他都是支援系統,像是產品找人代工、銷售找經銷…,就可以從小資本開始。」離職隔年,他與朋友籌資300萬元做礦泉水,滿腦子創意的梁家銘做的當然不是一般產品,外型設計像水壺、可以背著走,一度在超商上架,銷量卻不如預期,初次創業最終宣告失敗。
重整創業 找商品突擊
梁家銘沒有因此喪志,他仍想一搏,只是家人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要放棄穩定的工作,掙扎著該不該相挺,「爸媽很擔心,勸過也反對過,但大哥很照顧我,還是借我150萬元,他應該也不期待這筆錢能回來。」梁家銘很快重整步伐,相隔不到一年2次創業,這次他周全地立下5年計畫,每年都要推一款新品,從最熟悉的百分之百鮮果汁開始。

「找頭份一家幫便當店做附餐飲料的代工廠,我進濃縮果汁,他幫忙生產。品牌取名『佛州』,大家覺得是外國來的、很高級,就爆量了!經銷商一直催。」說得似乎容易,但其實也是天時地利加上跑得勤,「當時代理『優沛蕾』的公司營運出現問題,賣冷藏商品的經銷商不知道能賣什麼,我就去談。」開著大哥給他的二手車跑遍全台,最後直接壞在彰化交流道上。
科班出身,但戰術自行融會貫通,獨樹一格。「沒有資源,打的是突襲的游擊戰,搶到資源就逃,不要想占地為王,穩死。」他看得透澈,「佛州」的成功讓大廠牌紛紛搶進,「最後大家都做,原本一公升賣75元,剩49元。」隔年他推出尚未有人發現的冷藏果菜汁,一樣一年為限,見好就收。
鎖定客群 廣告拓市占

第三年手上已有些資本,梁家銘開始新的攻略布局。要打仗,他鎖定3種戰場,還沒有品牌、沒有第二名與沒有第一名。每日C就是尚未有品牌時他就進攻;沒有第二的市場,梁家銘決定單挑養樂多。
彼時有個專業為研發的老同事也出來創業,梁家銘請對方研發配方,他找人合作籌資2千萬元,投入設備、原料,在台南設廠。「養樂多那時候顧客群都是媽媽、小孩,小小瓶的。大人要喝就是一次買5瓶,吸管插整排,上班族跟學生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啊!」這次他用側擊戰術,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標榜「給大人喝的養樂多」,產品推出果然又是爆量,但他思考得更深遠了。

「沒有錢創業的弱勢就是大品牌會後發先至,他們有資源能做大,小品牌就是替人發揮創意,這我一直在經歷。包括現在中國的百分之百純果汁也都是學我的。」雖說豁達地表示要看開,不然會被氣死,梁家銘也沒有坐以待斃。
接連幾次的成功,吸引許多沒做過冷藏飲料的大廠上門,梁家銘最終決定與愛之味合作。「我必須讓比菲多品牌衝上去站穩,所以進來的資金全部拿去做電視廣告。」這一次成功讓比菲多登上台灣發酵乳王者寶座,至今市占4成以上,日產50至60噸。
優格爆紅 競爭中進化

以為這場大型存亡戰已是比菲多最困難一役,梁家銘搖搖頭,「我本來都是一年就上一個品牌,2003年我們才推罐裝『植物の優』,慢了3年,因為設備要量身訂製,應該說優格沒有那種包裝。」當年台灣也曾有業者引進優格,但口味不受青睞,梁家銘在冷宮中尋覓到潛力股。

幾年間他頻繁出國考察,「歐洲、日本,甚至中國都比台灣早懂得吃優格。我去日本就看地圖找超市,買一堆優格回飯店,吃到一直拉肚子,太多好菌也不行。」完食的容器洗乾淨帶回台灣,當作包材參考。
之後他在優格中加入水果、調整口味,過往都是杯裝,梁家銘想做出女性點心,以面霜瓶當範本開模,改成罐裝、鎖蓋,可以重複打開,食用與保存更方便,當年8億元的年營收,植物の優占3億元。「林志玲是催化劑,廣告腳本是我寫的,不是哈日,是註冊『植物之優』沒過,台灣人不會念『の』,我請她唸了6次『植物の優』。真的是我改變了台灣人吃優格的習慣。」

14年前比菲多與愛之味雙方因政策階段性考量,合作告一段落。梁家銘持續在冷藏飲品市場深耕,後續推出咖啡、調味乳、運動飲料等,「現在越來越競爭,一年不能只出一項產品。單品一年賣不到1億元就會評估下架。」例如「好朋友」調味乳,初時鎖定成人推出抹茶、咖啡2款,「抹茶瞬間猛衝,但很快就沒了,後來就退出,回歸蘋果、巧克力大眾最喜歡的口味。」
長年霸榜的優格與發酵乳也不會停滯,「比菲多推減糖版、加蘆薈、加纖維…等;優格我們出其他品牌,現在優格類是集團裡營收占比最高的,大概7、8億元。」產品進化後自己攻擊自己,才能確保不被後進者擊敗。
延伸創意 持續覓新機

不只做冷藏產品,這幾年比菲多觸角也延伸至軟糖、冰品,甚至還有沐浴用品,「我們以行銷為核心,什麼都可以嘗試。而且沐浴乳跟食品就隔壁而已。」見記者一臉疑惑,梁家銘補充道:「一般化工的東西加很多防腐劑,我是調食品研發的人員去做天然產品,這也是台灣還沒有品牌的市場,我們搶先進去做,就成為第一品牌。」

創業24年,以台南新市的70坪小廠做基地,慢慢攻城掠地,去年集團營收已達35億元。砸下33億元投資、占地1.6萬坪的嘉義大埔美園區新廠陸續投產。梁家銘還有餐飲夢,「我在法國看見結合飲食跟便利商店的店家,台灣還沒有。8月要在台中開第一家現做鮮食便利店,顧客想吃蛋糕,現點現做。」
不設限產業,看見機會就衝,貼在牆上的行銷祕笈有句話十分顯眼,「讓自己的自以為是,變成眾人的以我為是。」梁家銘用他的戰績,完美呈現了這句話。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