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蘭碗粿老闆娘蔡鈴蘭個性傳統,丈夫吃喝嫖賭樣樣沾,經商失敗讓家裡背上逾500萬元債務,為了孩子她咬牙吞忍,開店還錢。現在和媳婦程如蔚、女兒呂意如一起經營2家店,碗粿多了新樣貌,也給了蔡鈴蘭新人生。
【台灣老店】酗酒夫經商失敗負債 她扛重擔開店賣碗粿 鈴蘭碗粿專訪

嘉義中埔的鈴蘭碗粿,除了鹹食,還有外型像日本和菓子的黑糖珍珠、阿里山烏龍與櫻花等口味,不只在地人24年吃不膩,還吸引許多外地客前往嘗鮮。
深夜的嘉義縣中埔鄉,為數不多的民宅早已熄燈,一片漆黑中只剩鈴蘭碗粿依舊明亮,廚房又熱又鬧。這端老闆娘蔡鈴蘭和女兒呂意如把浸泡逾3小時的在來米磨成漿,另一端媳婦程如蔚則忙著處理筒仔米糕、苦瓜湯。掛著少校軍階、休假回家的長子呂璨延,不諳廚房事,只能坐在一角包醬料,呂意如開玩笑說:「我們家是母系社會!男丁負責雜事。」

透早開門 迎在地熟客
在鈴蘭碗粿,女人真的都當男人用,做碗粿的前置作業算是粗重活,磨好的米漿重量近40斤,母女2人合力搬到秤上、舀起滾燙熱水一杓一杓倒入,「這步驟是糊化,會影響碗粿軟硬度,天氣、溫度不同,用的水量不一樣。」呂意如花了2年才學會。
處理好的粿漿,沖進擺著爆炒過的豬肉、蝦米的碗裡,加上蛋黃、整朵香菇與油蔥酥,蒸1小時即是招牌的「金牌碗粿」。以純米磨製,沒有修飾澱粉,鈴蘭的碗粿要涼涼吃,一口咬下綿密軟Q,米的甜味與配料鹹香搭配得恰到好處;若加入黑糖與二砂,就成了比布丁稍微彈牙一些的甜品,不膩口。

清晨5點半,店門開啟,戴斗笠、穿雨鞋的阿公、阿嬤,趕在上山、下田前先來填飽肚子,「今天還是碗粿、米糕跟肉骨酥湯嗎?」這時段上門的都是吃了1、20年的熟客,不用開口蔡鈴蘭就知道他們的必點菜單。和兒子、媳婦一路忙到中午,本日工事終於結束。
以務農為主的鄉間,厝邊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蔡鈴蘭一家卻大不相同,「沒法度啊!就做這個的啊!」24年前她會開店,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那年她38歲,丈夫做生意失敗,背債至少500萬元,「阮尪做嘸一項成功的,都賠錢。」
蔡鈴蘭在中埔出生長大,這裡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是檳榔,娘家早年種植「菁仔」,父母親都忙,她小小年紀就在廚房顧灶、煮飯。國中畢業後放棄升學,選擇留在家幫忙。22歲因著媒妁之言步入婚姻,「以前的人都聽長輩的話啊!嫁過去才知道先生愛喝酒。」
隱忍多年 創業靠自己
婚後和丈夫先是到鄰村開柑仔店,丈夫兼開砂石車載貨,但不時酒駕出包,「他的命是撿回來的。有一次下雨路滑車禍,肩膀、大腿的肉像發糕一樣裂開。」本來連機車都不會騎的蔡鈴蘭因此學著開車,「不然他喝到茫茫,誰敢搭他的車?」1989年小女兒呂意如出生,蔡鈴蘭的父親勸女婿轉行,夫妻2人做起菁仔中盤商。
「一開始有賺,但是賺多少我不知道。」蔡鈴蘭多半待在家操持家內事,別人眼中吃穿無虞的老闆娘,其實也不好過,「阮尪喝酒、賭博、外遇什麼都來,賺多少花多少。」事業經營10多年,沒置產、沒存款,「山裡種檳榔的人都知道他個性,酒準備好,等他醉了,廠商欠特啊(特白),種檳榔ㄟ叫他買白肉,貨不對、品質歹,就被砍價啊!」這損失還不算最大,「以前貨都是車子來收,我們開車跑北中南收帳,結果被倒2、300萬元。」
錢越賺越少,丈夫惡習卻不見收斂,醉後還會動粗,蔡鈴蘭不敢離開,淡淡一句:「就遇到啦!不然要怎麼辦?」其實就是怕兒女成了單親,被瞧不起。逆來順受多年,甚至不曾回娘家哭訴,但丈夫整天往外跑,遇人上門討債,孩子只能躲在屋裡害怕發抖,好媳婦終於不忍了,「我甲阮尪說要做你自己做,我不要了。」
話講得很有氣魄,但沒外出工作過,要靠什麼謀生她也沒底。想到婆婆以前蒸碗粿,她在旁邊看,大概知道作法,只能拚拚看。在家附近找到租金便宜的店面,「身上沒半毛錢,我2個姊姊1人包1萬元紅包,我拿來買攤車跟備料,桌椅、鍋碗瓢盆則是我妹妹以前做生意留下來的。」店名、招牌通通沒有,就這樣開始營業。
邊賣邊學 拚出好口碑
在地人多務農,透早就要吃飽,除了碗粿,蔡鈴蘭也賣米糕、滷肉飯與各種湯品,每天凌晨2點獨自摸黑到店裡,「我唯一的天分就是『做』,不會的就去市區買回來試吃、試做。」開店第1天入帳僅1,000多元,賺不夠本,「村裡的人都笑我做不起來,一下子就會收了。」但那麼難的婚姻都能忍、能磨,蔡鈴蘭的韌性讓她硬是熬下去。
初時那幾年,身上一日能留幾百元都算多。「我對小孩很虧欠。大兒子念嘉中,考上中山醫學大學,因為家裡沒錢,自己決定去念軍校;二女兒高職夜校畢業就去當新祕,還拿錢回來,意如的學費都是她付的。」

曾經做3個多月都不敢休息,「我邊做邊學!客人反應就改,有人告訴我碗粿要換好一點的米,就去找,現在用的就是比較好的秈糯26號米。」料好又大碗,客人吃好鬥相報,從一天賣幾碗,到一天賣一百碗,生意漸漸穩定,但製程很克難。「這房子很舊,以前遇到下雨會漏水,倒粿漿還要撐傘。一層蒸籠只能蒸19碗,為了省瓦斯,都疊很高,拿梯子爬上去放。」

後來兒子結婚,媳婦程如蔚從高雄搬到嘉義與婆婆同住,家裡開牛肉麵店的她,對做生意一點也不陌生,「第3個孫子2歲多的時候,我媳婦背著小孩就來幫忙。」那時,呂意如還在各地衝撞。
從小在店裡長大,呂意如卻最想逃離。「以前覺得家裡賣碗粿很丟臉,認識的人來就跑去躲。」大學念休閒產業管理,曾去澳洲實習1年,「回來媽媽問我要不要接,做不到3個月我跟她說,這不會有人做,太累了。」她後來到台北、香港、中國,待過飯店業、服務業,繞了一圈,27歲那年終於回家。「有次媽媽開車載我去火車站,說自己年紀大了,做這個對她來說也是滿辛苦的,我掙扎了一個月才下定決心。」

抗拒多年,也是對老店存有懷疑,母親用最傳統的方式經營生意,嫂子有3個幼兒要照顧,只能幫忙守成,「7年前債還沒還完,單店要養這麼多人,如果要做大,鄉下地方才多少人口數,怎麼做得起來?」但下了決定,只能卯起來做。呂意如努力經營粉專,有活動或市集可以擺攤就去,增加曝光度。她將在地與特殊食材,比如阿里山烏龍茶、櫻花融入碗粿,「我在香港看見缽仔糕,那根本就是碗粿啊!回來後就開始研發。」只是做那麼多努力,生意卻不見起色。


全國優勝 打響知名度
老店的轉機出現在2018年,當時農糧署舉辦「台灣第一碗—最強碗粿爭霸賽」,呂意如逼著媽媽參加,「比賽當天我媽還在吵說不去,我快氣死。」蔡鈴蘭有點歹勢,「我沒出過社會,想說不要啦,沒得獎很漏氣。」最終敵不過女兒的堅持,她拎著7碗碗粿到台南參加初賽。報名表上得填店名,隨意冠上自己的名字,連擺盤都不會,靠著最簡單、原始的口味與外觀奪下亞軍,晉級決賽後得到全國優勝。

這一役讓鈴蘭碗粿打出名號,呂意如乘勝追擊,在前往阿里山必經的台18線上開了分店。現在她和嫂嫂一人負責一邊,2間店單日最多可以賣出近500個碗粿。「本店在地客多,也有在網路上看見,特別來朝聖的;二店就是觀光客多。」
雖然丈夫現在因病住在安養院,開銷不小,但女兒與媳婦扛起大部分的工作,兒子也接近可以申請退伍的時間,勞碌一輩子的蔡鈴蘭笑得滿足,「我是老了才好命。」過去幾十年,曾經人前風光、人後落淚,賣碗粿辛苦但日子過得踏實,對她來說,實際掌握在手裡的,才是真的安穩與幸福。

顧客意見:料多實在 香Q美味
我是在地人,幾乎每天都會來買,從老闆娘開店就吃到現在。他們的碗粿是用純米做的,好吃、很Q,我也喜歡鈴蘭的肉燥,香氣足、鹹淡剛好,不管是放在碗粿或是米糕都很搭。這家店的食物料多實在,排骨湯也是必點。
店家資訊
- 地址:嘉義縣中埔鄉同仁42-4號
- 電話:(05)253-7308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