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年才剛展開,新光金就面臨占總資產7成的新光人壽RBC(資本適足率)不足難關,上週六(17日),新壽舉行臨時董事會,通過現金增資15億元,以及發行次順位公司債80億元議案,不過新壽利用發債取代現增的如意算盤,卻遭金管會打臉,官員直言:「發債雖可提高新壽RBC,但發債等於是借錢,新壽還是要履行現金增資的承諾,不能發債取代,這早在之前就已告知新壽。」
【全文】吳東進吳東亮互槓 新壽現金增資掀難產風暴

新光吳家兄弟吳東進、吳東亮去年才為新光金經營權大戰交手,今年又為了新壽RBC(資本適足率)不足再度互槓,大哥吳東進數度喊話:「新光金現金增資才是王道。」但老三吳東亮卻將現增列為最後選項,新壽趕在金管會下的最後通牒、本週四(2月22日)前,通過增資15億元、次順位債80億元搶救RBC計畫,卻被金管會打臉,要求不足的55億元必須現金增資到位。這場新壽增資案再度成為吳家兄弟角力的戰場,後續發展備受市場關注。
其實去年6月、新光金股東會改選前,新壽RBC就已掉到金管會規定的200%以下,只剩184%,去年底更只剩179%,已連續二期資本不足,勢必得增資才能提升RBC。

RBC不足 增資未履行
新壽前年就已向金管會承諾,自2023年至2025年,每年將增資70億元,三年總計增資210億元來改善體質,「新壽去年、今年共要籌資140億元,去年通過但尚未執行的55億元現增、加上子公司上繳盈餘15億元,總共70億元;今年的70億元增資目前只有15億元現增,仍有55億元缺口,新壽還是要履行現增承諾。」金管會官員向本刊強調。
眼見新壽還有55億元現增缺口,「老大(新光金創辦人吳東進)要老三(台新金董座吳東亮)趕快再辦理現增,解決新壽RBC不足難題,他早已把錢準備好了,就看新光金董事會哪時要通過,不要再以拖待變。」親近吳東進人士指出。

但吳東亮派卻另有盤算,不願意從口袋拿錢出來。攤開新光金去年財報,新光銀賺逾67億元、元富證賺近25億元,「去年新壽未執行的55億元現增,再加上今年的15億元現增,以新光銀、元富證二家公司去年盈餘,足可應付這70億元的現增。」親近吳東亮人士表示。至於金管會和吳東進關心的今年55億元缺口,東亮派則以發公司債80億企圖闖關。
小辭典 RBC
RBC是風險資本適足率(Risk Base Capital)縮寫,通常指金融業自有資金可承受風險比率,RBC愈高承受風險能力愈高,計算方式是自有資本額除以風險資本額,例如自有資本為200億元、風險資本為100億元,RBC就是200%。
金管會對保險業規定RBC最低標準是200%,若不足200%,業者就得提出增資、發債、出售資產等方式改善財務結構。按金管會規定,低於200%就被列為「資本不足」;低於150%屬於「資本顯著不足」;低於50%就屬於「資本嚴重不足」。
董事會對決 東進派敗陣
週一(19日)新光金舉行臨時董事會,討論新壽現增案,新光金大股東吳東進、吳東亮兄弟在董事會上對決,二派人馬各執己見,「東進派董事提出用現金增資提升RBC;東亮派董事祭出子公司上繳盈餘、發公司債80億籌資,由於東進派在新光金15席董事中只占5席,最後寡不敵眾敗北。」知情人士透露。

對此,吳東進幕僚痛批,去年底新壽RBC約179%,按照東亮派目前規劃,初估可讓RBC提升到194%,仍不及200%門檻,「更何況,拿子公司盈餘補新壽缺口,會影響子公司未來營運發展。」
眼見新壽已連續二期RBC未達標,金管會也對新壽下最後通牒,要求新壽在週四(22日)前提出財務改善計畫,否則就要裁罰並限縮業務,這對體質不佳的新壽將雪上加霜,金管會官員表示:「等新壽提交計畫後,會再審視合理性。」但本刊詢問金管會,很明顯不買單日前新壽通過的新光金子公司上繳盈餘,以及發公司債籌資的計畫。

被金管會緊盯的新光金,在國內14家金控中獲利排名墊底,去年虧損逾73億元,今年元月又虧損逾22億元,是國內唯一虧損的金控,拖累新光金表現的正是占其總資產近7成的新壽,新壽去年虧損逾170億元,元月又虧損近31億元,在國內21家壽險業中獲利敬陪末座。
去年新光金股東會改選,吳東進丟掉經營權,由吳東亮力助的改革派取得三分之二、10席董事席次,吳東進派只剩5席董事,變天後,吳東進和吳東亮就為解決新壽RBC不足難關互槓。
兄弟不同調 火藥味濃厚

農曆年前,吳東進、吳東亮兄弟更公開在媒體上較勁,戰火愈加白熱化。吳東進強調:「要解決新壽RBC問題,現金增資才是王道,姓吳的、新光集團都要掏錢才行,向股東現金增資的錢,才是真正的錢。」
元月31日,吳東亮出席「台新金國師」吳統雄《贏在特別股》新書發表會,公開反擊:「新光金面臨這麼大問題,是前任經營者(吳東進)留下來的,現在前任經營者卻指導要怎麼做,這不是很奇怪嗎?」他還不客氣直言,新光金新任團隊是來善後擦屁股的。
說穿了,新壽RBC不足得要現增的問題,其實就是新光金去年經營權大戰的延長賽,面對吳東亮的炮轟,親近吳東進人士批評:「老三不能躲在幕後,只當影武者,新光金董事長陳淮舟、新壽董事長魏寶生是他指派的,他在新光金董事會掌握三分之二、10席董事席次,實際上,就是新光金當家主政者,既然如此,就要負起當家責任。」
為何吳東進和吳東亮對解決新壽RBC不足問題,有如此大歧異?「老大和老三對新壽增資始終沒共識,老大態度支持現增,一定會按股權比例完成;老三則不願意拿錢,認為現金增資是最後選項。」吳家老臣嘆氣說。
昔壽險雙雄 獲利吊車尾

吳東亮不願拿錢的關鍵,其實是因為「新壽究竟要增資多少金額都不知道」,照吳家老臣估算,未來新壽若要接軌IFRS 17(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公報)及ICS 2.0(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至少得拿出1千億元,才能順利過關,「這1千億元誰要出?怎麼出?這才是老大、老三一直談不攏的關鍵之一。」吳家親友點出問題所在。
其實,1963年吳火獅成立新壽,靠業務團隊撐起一片天,和國泰人壽並列壽險業雙雄;1982年,更領先同業推出500萬元生死合險保單,打出「500萬大傘」深植人心的經典廣告,現在不僅規模落居國內保險業第4名,獲利還敬陪末座持續虧損,「新壽近年很少走在前頭,腳步總是慢半拍。」一位保險業高層感嘆。

面對新壽RBC問題,吳東亮表示,新光金過去5年來增資近300億元,但新壽的RBC仍低於200%,以股東立場來看,就是經營不善問題,「經營者最大責任是賺錢,發股息給股東,而非一直和股東伸手要錢,現在新光金股價已經在票面下,還和股東要錢,這真是情何以堪。」
喊話金管會 爭監理寬容
吳東亮再對金管會喊話,力爭不動產增值利益以及死利差互抵責任準備金二項監理寬容措施,「新壽帳上有超過900億元的死利差互抵責任準備金,為何新壽不能用?若能用,新壽壓力就可降低。新壽現在已在加護病房,醫生有特效藥卻不用,難道要等他死了才用嗎?希望政府能幫忙。」

對於吳東亮重提監理寬容,金管會仍不買單,官員再度撂下重話:「死利差互抵責任準備金是負債,不能當資產補足資本適足率,不動產波動大、不確定性高,不能將未實現利益當增資。」
為解決新壽RBC增資問題,東亮派另一個腹案就是出售得標的北士科T18土地,該案為設定地上權50年,對此,吳東進不滿批評:「如果照我當初規劃,將和金仁寶集團在鄰近基地同步完工,現在時間落後至少2年,若以1年10億元損失計算,2年就是20億元,不利RBC。」
對此,北市府地政局指出,若新壽真要出售轉移權利,必須先過二道關卡,首先得先完成地上物興建,再經地政局同意才有可能;更何況過去未曾有過地上權案出售轉移的先例。
眼見吳東進、吳東亮兄弟為了新壽RBC鬧得不可開交,吳家友人透露:「其實,已有業界友人向吳東亮、金管會提建議,可以考慮出售新光金旗下子公司元富證券,就能一口氣解決新壽RBC問題。」
金雞元富證 成解套關鍵

新光金總資產近5兆元,旗下有新壽、新光銀行、元富證券,元富證去年獲利近25億元,目前排名國內證券業第六大,吳家親友指出:「元富證是新光金獲利小金雞,目前市價超過400億元,若能順利出售,的確能解新壽燃眉之急。」
一名金融業高層表示,2018年,新光金花106億元合併元富證,若以目前市值計算,新光金最少淨賺300億元,「不僅可以讓吳家兄弟化干戈為玉帛,也能解決讓金管會頭痛的新壽增資問題。」

對此,親近吳東亮人士透露:「這的確是相當好的解套方法,2009年,為彰銀案,老三含淚出售台証證給凱基證,隨後雖成立台新證,但規模始終不及過去,若能藉此收購元富證,將可一舉壯大台新證,也能替台新金、新光金合併案解套,進可攻、退可守。」對此,金管會表示尚不知情。
隨著金管會對新壽要求財務改善計畫時間逼近,吳東進、吳東亮兄弟究竟該如何攜手化解干戈,讓新壽順利增資重振家聲,考驗著二兄弟的智慧。
小辭典 死利差互抵責任準備金
死利差互抵責任準備金是壽險公司預期保戶死亡和實際死亡落差,死亡率低,壽險業支付保險金較少,也就是死差益,反之則是死差損。早年壽險業大賣分紅保單,利率高達6到8%,業者因此有高額「利差損」,為協助業者渡難關,政府曾在2003年開放死差損益與利差損益得互相抵用。
2012年,全球人壽接管國華人壽;2015年,國泰人壽接管國寶、幸福人壽;2018年,南山人壽接管朝陽人壽,金管會都曾提出行政寬容,開放接管壽險業者將死利差互抵責任準備金計入自有資本。
2019年,壽險業因前一年美元走強、美聯準會強升息,導致壽險業避險成本激增,淨值大跌2成,壽險公會因此偕同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中國人壽(現改名為凱基人壽)、新光人壽、台灣人壽等6大壽險業者,曾向金管會爭取死利差互抵準備金行政寬容,遭金管會拒絕。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