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理財】38歲退休當奶爸 工程師狂存ETF資產年增15%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陳思聖38歲從台積電退休後,照顧家庭之餘,在奇美博物館擔任志工。
陳思聖38歲從台積電退休後,照顧家庭之餘,在奇美博物館擔任志工。
研究所畢業進入台積電擔任工程師的陳思聖,對投資懷有夢想而轉任產業分析師,歷經2年實戰洗禮,發現主動選股、進進出出的績效,遠不及工程師薪水,只好回鍋本業。後來接觸指數化投資,以0050作為起手式,終於找到股海祕笈,近年將大部分資金轉入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VT),繳出年化報酬率15%的佳績。

陳思聖投資小檔案

  • 出生:1978年
  • 現職:全職奶爸
  • 學歷:台大化工系、成大化工所
  • 經歷:
拓墣產業研究所半導體產業分析師、台積電工程師
  • 投資心法:
投資全球型ETF,長期持有10年以上
漫步在奇美博物館旁的湖畔,前台積電工程師陳思聖開心分享這幾年擔任奇美博物館志工體悟到的藝術哲學,「創辦人許文龍先生是個優雅的文人,收藏各種藝術品深具意義,從不將其作為買賣籌碼,只要買進就長期持有。」仔細意會,陳思聖的投資心法與許文龍買收藏品的態度並無二致,鎖定目標、買進長抱。

投資重累積 非追求暴衝

今年43歲的陳思聖,早在38歲退休,平日專心照顧小孩,是位全職奶爸,因為喜歡藝術,閒暇之餘擔任奇美博物館志工。而能有這番怡然自得的生活,源自12年前開始將儲蓄不間斷投入包括台股及全球股債ETF,而近5年隨著全球股市走長多,資產更是迅速膨脹為數千萬元,算一算,年報酬率約15%。

ETF追蹤市場指數表現,投資人不需花時間選股,是最簡單的工具。
「投資最重要的是『累積』,而非追求暴衝。」一句話概括了陳思聖提早退休的致勝武器,而回顧他投資ETF的過程,則經過三階段的進程。
階段1:買進0050 只買不賣賺最大
「早期我也是衝進衝出的小散戶,但始終小賺小賠,之後看了很多投資書籍,才發現ETF是可以最輕鬆的方式賺取市場報酬的工具。」陳思聖說明,ETF投資理應放眼全球,但當時國內沒有相關商品,因此就地取材,選擇最方便且最好入手的元大台灣50(0050)作為開端。
「2009年以平均成本30元買進,後來震盪一段時間漲至36元,受到過去壞習慣影響,先獲利了結等待回檔,沒想到大盤一路上漲,就再也沒回頭了。」陳思聖苦笑。
簡單存ETF,讓陳思聖的資產穩定成長,2年前買下愛車特斯拉。
觀望半年後,他在45元陸續買回0050,並決心長期持有,同時也嘗試投資其他ETF,包含元大MSCI金融(0055)、元大高股息(0056)、元大寶滬深(0061)。
「我承認當時有點鐵齒,覺得應該有別的ETF優於0050。」陳思聖每隔半年檢視一次績效,並且剔除績效最差的標的,結果不論是以往持有的印度基金、歐洲基金,還是0055、0056、0061都陸續被淘汰,最終僅剩0050一枝獨秀。
陳思聖以0050為起手式,驗證買進不賣賺最多。
其實,0050曾經在股價50元附近震盪很長一段時間,身旁許多親友不斷勸退,但他仍不為所動,「我和太太齊力買,累積的張數以百張計,2015年0050讓我們家整體資產順利突破8位數,更堅定我的信心。」
談及買進點,陳思聖說:「若有人買0050,5年後沒賺錢,麻煩來找我。」他強調,指數化投資講求長期持有,無論定期定額,還是單筆買入,或是只要有閒錢就買,長抱5年以上一定會看到效果,「我已經證明給大家看了。」
階段2:布局全球 資產跟著市場長大
陳思聖提到,他一開始買ETF就是打算投資全世界,「2015年時機成熟,不論資金還是心態都已到位,所以開了美國券商戶頭。」出清大部分的0050,他將千萬元資金投入到數檔美股ETF,並設定股債8:2的配置。

美國經濟是全球火車頭,且頂尖企業齊聚,前進美股長期投資幾乎不敗。(翻攝自NYSE臉書)
股票部位分3大板塊,包含30%美國市場(美國整體股票市場ETF,VTI)、30%非美市場(美國以外全世界ETF,VEU;美國以外全世界小型股ETF,VSS)、20%亞洲市場(標普中國指數ETF,GXC;MSCI日本ETF,EWJ)。債券部位則選擇固定每年配息12次的美國政府長期公債ETF(TLT)。
2015年重金投入美股ETF後,因為歐債危機未解,剛進場沒多久,股市就下跌近20%,帳面幾百萬元蒸發。「但我不管啊!過去搶進搶出的經驗並沒有比較好,尤其是ETF設立停損點,反而會錯過之後上漲的報酬,所以按兵不動。」半年後股市回溫,隔年2016整體資產報酬率再上一層樓,增加10%。
Vanguard為美國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VT是旗下投資全世界股票的ETF,報酬穩健。
「倒是我發現債券部位在股市動盪時,減緩資產損失的效果沒那麼大,後來我就將債券視為穩定收息之用,不再增加投資,目前配置僅剩1成。」另外,陳思聖在檢視股票部位績效時也認知到一個情況,那就是比起只買一檔投資全世界股票的ETF(VT),分散布局在數檔投資不同市場的ETF,績效並沒有比較好。因此,他的投資來到下一個階段。
階段3:極簡投資 一檔ETF照樣賺
回測2015年至2018年表現,以陳思聖的配置來看,美國市場貢獻整體報酬約9%,非美市場約3%,亞洲市場則為4.6%;比對VT,同期間報酬率來到19.6%,「我忙了半天,每年還要做資產再平衡以維持比重,結果報酬率還不及只買一檔VT的成績。」2019年,陳思聖決定把投資做到極簡,將所有股票部位全數轉進VT,至今總報酬逾6成。

佛系投資術 遵循3紀律

研究所畢業之後就進入台積電當工程師,在外人眼中,陳思聖是標準的人生勝利組,但骨子裡喜歡研究投資的他,卻來個人生大轉彎,辭掉工程師工作,轉職成為產業分析師,「那時候上班到公司就可以看報紙新聞,跟同事討論股票,很有趣!可是這跟投資賺錢,真的是關係不大的事情。我的成績單小賺小賠,實在沒意思,只好再重回台積電當工程師,賺得多又快。」
只是陳思聖仍不忘情股市,接觸指數化投資,實證得到的報酬又超乎預期,這讓他往後都遵循「累積本金、長期持有、放著不動」3紀律。經濟逐漸寬裕後,他思考離開職場,「我備有2年生活預備金,加上太太的薪資收入,足以支應家庭開銷,所以38歲決定回家當奶爸,負責接送小孩。」陳思聖強調,他將美國券商的資產視為儲蓄帳戶,不隨意進行交易,省下手續費,也避免跨國匯入匯出的費用,「真的需要用錢時,會優先從0050提領。」
陳思聖分享的佛系投資術聽來輕鬆,實則意義深遠,同為指數化投資人的Jet Lee就說:「他不會拘泥於細節,但會堅持在正確的大方向上持續進行,正是指數投資『寧可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的最佳詮釋。」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