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歷史課本上,被形容成一個偏安南方、重文輕武的朝代,但它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不只在琴棋書畫上,也在中菜的大宴小酌間。生產糧食蔬菜的農業技術成熟了,鐵鍋也在這段時間普及,讓烹調手法不再受限於滷和燉;餐飲業也在這時成熟,描述北宋盛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東京(現開封)都城的餐飲盛況,從皇宮正門到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從攤販到大型餐館的各種餐飲行當,而讓人能坐下來好好吃飯的「飯館」,也是在宋朝出現。
春天穿越宋朝餐桌 「天香樓」重現經典菜譜 家常菜、宮廷菜都入列

每到春雨時節,總想起宋朝的吃食,大概是因為〈清明上河圖〉的沿岸翠柳,讓我把春天和宋代劃上等號。亞都麗緻的米其林一星杭州菜「天香樓」,主廚楊光宗(宗哥)平常就愛讀史料找靈感,新菜單裡加了多道重現宋代食譜的菜色,引人發思古之幽情。
這回天香樓的新菜單,從《山家清供》《中饋錄》等宋朝飲食典籍中取經,前者為林洪所著,堪稱南宋流傳至今最完整的食譜,介紹山野文人用以待客的清雋菜色;後者的作者則是浦江吳氏,記載許多在宋朝民間流行的家庭料理,與現代杭州菜重清雅、強調食材原味的精神頗契合。

翻看這些食譜,不難發現,宋朝的烹飪技巧已經相當多樣,燒、煮、烤、炒、爆、溜、煮、燉、烹、滷、蒸⋯⋯宋人吃肉以羊為貴,可能當時羊肉真的相當肥美鮮嫩,地位大概就是現在的和牛,是連宋仁宗都念念不忘的美味。現代羊肉質較硬,需要耐心對待,宗哥一道「盞蒸羊」靠著反覆浸煮的功夫,把膠質化軟,但也有許多豬肉食譜,未必像蘇東坡所說的:「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這麼一說,蘇東坡當年大概就是不務正業當美食KOL的公務員吧)
古代沒冰箱,為了保存海鮮和肉類,也發展出臘、蜜、脯、鮓等五花八門的保存法,其中「鮓」最早是指用鹽與米裹著魚肉,靠自然發酵的乳酸殺菌保鮮,傳到日本就變成了壽司的原型;而在中國本土,後來的鮓則泛指用鹽、花椒等調料醃漬的魚或肉類。
《中饋錄》裡的肉鮓是這樣做的:「生燒豬羊腿,精批作片,以刀背勻捶三兩次、切作塊子。沸湯隨漉出,用布內扭幹。每一斤入好醋一盞,鹽四錢,椒油、草果、砂仁各少許,供饌亦珍美。」而天香樓的「古法肉鮓」用細心泡發的花膠當主角,浸醋並拌上草果等香料,鮮美開胃。

另一道開胃小品「東坡脯」則用帶肉的鱸魚皮切條,用花椒等香料提香,日曬收乾水分後入油鍋半煎半炸,有如新加坡魚皮脆片般涮嘴,卻又多了香味層次,也沒那麼膩口。

宋朝山珍種類也豐富,雖然不像現代有各種改良蔬菜,但梅花、荼蘼、筍蕨、紫英菊、椿根、槐葉等鮮花野菜都可入饌,加上唐代從西域傳進的各種香料已經普及,《山家清供》裡說:「山栗、橄欖,薄切同拌,加鹽少許,同食有梅花風韻,名『梅花脯』」。光看文字記載就讓人腦補出滿口生香。

「豆衣魚」是把銀芽包裹豆皮入鍋乾煎,塑成魚型,蘸醋與胡麻醬吃,看似簡單,但豆芽要汆得脆而不萎,嫩而不水,就考驗火候了。而在麵筋球裡塞入開陽蔥芹豬肉餡的「釀筋衣」則是道湯菜,搭上細粉,溫潤暖胃。

宋人吃水產也很精,除了各種魚料理,品蟹更是重風雅,《山家清供》的〈持螯供〉一篇說:「此物風韻,但橙醋自足以發揮其所蘊也⋯⋯尖臍蟹秋風高,團者膏。請舉手,不必刀。羹以蒿,尤可饕。」表示庸廚子才會用蔥和芹菜搭螃蟹,讓原味跑光光。有趣的是,文末還補充一句「有風蟲不可同杮食」,足見在當時已經有螃蟹與柿互剋的都市傳說。

《山家清供》中記載的「蟹釀橙」作法是:「橙用黃熟大者截頂,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實其內,仍以帶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鹽供食,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雖然不知道宋代的橙子是什麼品種,但宗哥的版本用果香甜美的香吉士,配上安徽女山湖來的手拆蟹粉,封進橙殼中用黃酒蒸,柑橘類的香氣鎮了腥,還讓蟹膏的濃香多點層次。

宋朝的點心也相當多樣,雪花酥、粽子、湯圓、餛飩都已出現,宋人也已經會使用油酥製餅,《中饋錄》中的酥餅方子如下:「油酥四兩,蜜一兩,白面一斤,搜成劑,入印,作餅,上爐。或用豬油亦可,蜜用二兩,尤好。」天香樓則復刻北宋京城內的宮餅,做成小包酥的「菊花酥餅」,內包綠豆黃或芋頭餡,為這張交錯古今、比對典籍的宋朝穿越餐桌,畫下美好的尾聲。


天香樓
-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41號B1(亞都麗緻大飯店)
- 電話:02-2597-1234
- 營業時間:12:00~14:30、18:00~22:00,週六、日午餐提前自11:30開始,週五至週日晚餐提前自17:30開始。
- 刷卡:可。收1成服務費。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