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他開鵝肉海鮮餐廳30年 冷盤小菜意外彌補少小離家的遺憾 小林無骨鵝肉海鮮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小林無骨鵝肉海鮮是從洗車場發跡的台菜餐廳,林曾文財的現煮鵝肉,透過精準火候控制,鵝肉軟嫩鮮甜,在台中豐原屹立30年。
小林無骨鵝肉海鮮是從洗車場發跡的台菜餐廳,林曾文財的現煮鵝肉,透過精準火候控制,鵝肉軟嫩鮮甜,在台中豐原屹立30年。
蒜農之子林曾文財國中畢業就到日本料理店、鵝肉攤當學徒,25歲創業,因手頭不豐,承租台中豐原一處洗車場晚間空班,賣無骨鵝肉與碳烤海鮮。憑藉獨門煮鵝手藝,4年後轉戰附近店面,30年如一日天天親赴漁港選貨,以新鮮食材攏客。
少小離家的林曾文財創業後全年無休,多年前為推廣老家滯銷蒜頭,用味噌醃蒜做成配菜,而頻繁往返老家,竟意外多了許多與父母互動的機會,年初母親染疫驟逝,千金換不回的醃蒜時光,多少撫平他喪母的遺憾。
台中豐原「小林無骨鵝肉海鮮」餐廳廚房裡,主廚林曾文財將重達8台斤的肥鵝,放入加了蛤蠣熬煮的滾湯中悶煮,「家禽類易受驚嚇,抓鵝、運送途中難免碰撞,跟人皮膚一樣會烏青,我配合的鵝商會在自家屠宰場旁多養上1週,讓鵝心情放鬆吃得下,烏青褪去才能白泡泡幼咪咪,我不用灌水鵝,一煮就現形還會影響肉質甜度。煮鵝三十多年,什麼狀況都逃不過我的眼睛啦!」

片鵝絕活 只傳弟與子

挑鵝、買鵝憑經驗,煮鵝則靠科學,以碼表計時,拿針刺過鵝胸試熟度,起鍋後立刻浸冰水,林曾文財說:「餘溫會加速鵝肉口感老化,(泡冰水)也能避免氧化,肉色才會粉嫩。」去骨切鵝片肉才是重頭戲,順著胸骨切剁拆鵝,再按肌理切骨分肉,不到5分鐘便拆完全鵝骨架,再逆紋細切成0.2公分薄片,上桌前淋上滾燙鵝油高湯。
去骨鵝肉必須逆紋片成0.2公分,上桌前再淋上鵝油高湯。(450元/1/4隻)
「這是傳家絕活,除了弟弟、兒子,我不隨便教。」有顧客湊前想拍切鵝秀,林家兄弟默契十足,小弟林文發順勢接手後,林曾文財以點餐為由,技巧性地將人帶往點餐檯。
有別於多數海鮮餐廳將食材平放冰櫃,林曾文財獨創的立體海鮮塔顯得澎湃又霸氣,半圓形白鐵餐檯將各式現撈蝦兵蟹將層層疊放,多達5至6層,讓食客多了挖寶樂趣。
「海鮮塔是我自己想的,做餐飲32年,像我這樣每天親自去漁港採買船家現撈現釣魚貨的廚師不多了。」林曾文財點出美味關鍵。
看到店裡的野生魚快賣光,林曾文財算準漁船進港時間,立即前往梧棲漁港補貨。「紅甘我只要小目(小眼睛)的,較肥美,青甘容易藏線蟲,一定要親手摸過魚身確認。」魚販見林曾文財上門,故作抱怨:「他挑魚很精啦!混到雜魚或一點點受傷的,我們都要自己先剔掉,免得被打槍。」私下則會把手釣或野生漁獲留給識貨的林曾文財。
林曾文財(右)對海鮮食材要求高,他設計可一目瞭然的立體擺放方式,方便饕客點選喜愛的海鮮。

日料出身 因失業創業

餐廳不走華麗氣派裝潢風格,牆上卻掛著一幅幅林曾文財寫的書法字,讓拿慣菜刀的他多了幾分書卷味。寫得一手好字還會說日文,若非他自招,很難讓人聯想他之所以會踏上廚師路,是因兒時對讀書毫無興趣。
林曾文財出生於雲林莿桐農家,開鐵牛車比花在書本上的時間還多,國中北上台中的中高價日本料理餐廳當學徒,「從外場點菜、助手喊備料都說日文,我為了進入狀況,還去YMCA學日文。」聽懂指令只是第一步,為了習藝,還得放軟身段巴結主廚。他歛起笑容認真地說:「不能因人家不肯教就退縮,要想辦法創造機會,我在冷檯裝小菜,邊偷瞄主廚切生魚片,空班時我愛去釣魚,通通進貢給主廚配酒加菜,跑腿、點貨、拿貨永遠衝第一,只差沒幫主廚洗內衣褲。」
像海綿般一點一滴吸收,連同事們視為苦差的煮員工餐,林曾文財也搶著表現。「很多人會偷懶、隨便煮,我跟別人不一樣,設法把下腳料做出各種變化,讓主廚覺得我好像可以喔!三不五時就會指點我關鍵技巧,後面越來越放權。」在日料店一做5年,廚師們下班會小酌放鬆,大夥都愛指定他做下酒菜,練就征服廚師刁嘴的好手藝。
創業30年來,不論做路邊攤或餐廳,林曾文財(左)堅持天天親赴梧棲漁港選貨,不少船家魚販會把稀有食材留給他。
林曾文財退伍後想學台菜技法,跳槽台菜餐廳,卻因介紹他去的主廚和餐廳經營者理念不合,遭受波及失業。「那時已結婚了,沒退路,還好以前一起當學徒的朋友在南投開無骨鵝肉攤,生意非常好,找我去幫忙。」林曾文財暗自盤算著開日料店需要裝潢費,人事成本又高,手頭不豐的他,一年後決定仿照朋友的鵝肉攤模式,到太太老家豐原創業。

街邊做起 不斷拓菜色

1992年林曾文財向母親借了十幾萬元,加上積蓄湊了30萬元,購買中古生財器具、矮凳矮桌,向洗車場分租晚上打烊時段,從半開放式路邊攤做起。對自身手藝充滿信心的他說:「我只輸在本不夠,但還年輕,就用體力跟技術去拚。」
那時下午5點開攤,中午就要開始煮鵝備料,為了和常見的路邊切仔麵攤做出區隔,林曾文財加入炭火烤檯,賣烤海鮮、肉串,成了人氣下酒菜。
林曾文財一人抵三人用,要切鵝、煮麵、顧烤檯,挺著孕肚的妻子黃惠珠負責端菜、洗碗,「有時真的忙不過來,客人會自發幫我們擺桌子、簡單收拾。」颱風天曾有暴雨淹進洗車場,客人把腳放上矮凳照吃不誤,沒人喊打包外帶,讓夫妻倆好得意。
每天忙到凌晨2、3點才收攤,4年後洗車場被徵收做公園,他看上隔二條街的三角窗店面,「前一手是開五金行,我帶一打高粱酒去,畢竟要叫人家收店換我做,剛開始不太敢挑明講,不過當時家樂福開在對面,他們受到很大衝擊。」拿出辛苦攢下的100萬元作頂讓搬遷費,對方考慮3天才點頭。
人氣料理石頭蝦早年用活沙蝦,近10年因供貨不穩,改用養殖活白蝦。(580元/份)
有了三角窗黃金店面,林曾文財不斷擴充菜色,招牌菜「石頭蝦」在湯鍋內擺放燒到400度的耐熱石,利用澆水瞬間噴發的蒸氣將活蝦悶熟,他強調:「食材好就不需要過度花俏的烹調,早年我用活沙蝦,現在量少不穩定,野生草蝦價格高,客人捨不得花,近10年我才改用活白蝦。」
隨著生意漸站穩腳步,林曾文財邀小弟北上一同打拚,老家剩務農的大哥陪伴爸媽。莿桐是蒜頭大本營,第一線蒜農常因產銷失衡導致血本無歸,他不捨年邁雙親操煩,將自家收成的蒜頭做成味噌醃蒜特色小菜,口感甜脆不辛辣,廣受客人喜愛,「有時也覺得諷刺,餐廳近百道料理,我一天到晚在變菜色,沒想到客人念念不忘的反而是最不起眼的小菜。」
林曾文財是雲林蒜農之子,將爸媽種的蒜頭製成味噌醃蒜搭配冷盤,口感甜脆不辛辣。
看似平凡的味噌醃蒜,光要去除辛辣味便是大挑戰,「我不可能像一般日料店買抽掉蒜精的半成品,只好不斷實驗測試,發現醃1年時間最剛好。」因醃蒜需要儲存場地,林曾文財選擇回老家製作,意外多了和爸媽相處的時光。

味噌醃蒜 封釀母子情

林曾文財感嘆地說:「做這行365天全年無休,不要說孝順父母,連陪孩子吃飯的次數,十根指頭都數得出來。」早年為了跟客人交陪,常得喝上幾杯,讓母親擔心不已,「一方面想讓媽媽安心啦!加上被聘為中餐檢定評審,早上7點進考場,前一晚的酒氣還未散去,下定決定戒酒,也從那時開始練書法,修身養性。」
林曾文財拿刀之餘,也寫得一手書法好字,餐廳裡有不少他的書法作品。
長子林君儒受其啟發,高三即考取乙級廚師執照,原打算到日料店工作,5年前被召回幫忙。林曾文財說:「技術熟能生巧,態度最難教,以前我最怕兒子遲到早退,又不能打罵,讓他出去歷練一圈,現在完全改掉壞毛病。」手把手將料理配方傳給兒子,去年獲得台中市政府頒發中餐傳承獎。
林曾文財(右)和母親(左)感情好,母親擔心他為了加工蒜頭台中、雲林兩頭跑,會主動幫忙剝蒜皮,年初不幸染疫驟逝。(林曾文財提供)
全家人各司其職衝刺生意,就連遠在雲林的老母親,因心疼兒子為了醃蒜常得二地奔波,農閒時便幫忙剝蒜皮,方便直接加工。今年55歲的林曾文財,初嘗苦盡甘來滋味,怎麼也沒料到,他視為精神後盾的母親年初竟因染疫驟逝,未留下隻字片語。當日常變得不尋常,千金換不回的醃蒜時光,或多或少撫平他喪母的遺憾。
林曾文財用下腳料做麻油酥炸鵝頭招待客人,意外成招牌之一。(250元/份,林曾文財提供)
馬小姐,台中

顧客說法:酥炸鵝頭好下酒

招牌無骨鵝肉鮮嫩,食材新鮮、變化多,想吃時令海鮮,也可跟老闆預定,還有不少隱藏版料理,像是老闆神來一筆招待的酥炸鵝頭,成為大家口耳相傳的下酒好料。

因部分海鮮是時價,建議價格標示可以更清楚,或變成標準化菜單,方便初次上門的顧客。

馬小姐,台中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