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10點多,阿旺澄食堂第二代老闆阿旺(本名林昭成)跟媽媽張貴美來到台中潭子栗林路熟稔的肉鋪,打了聲招呼、阿旺跟老闆攀談起來,在此起彼落的剁肉聲中我們聽到「紅糟肉」「肉燥」等字眼,接著老闆迅速去皮、劃開肉層、把一根根骨頭給剔除,再俐落地把肉剁成塊。
【台灣老店】嚴母巴頭傳食藝 兒青出於藍 阿旺澄食堂

阿旺澄食堂在台中豐原飄香了33年,是教饕客牽腸掛肚、在地人三天兩頭就會去吃的好味道。
33年前,第一代林澤玉、張貴美夫妻跑路到豐原,為維持生計,在圓環西路一隅擺起無名肉粥攤,開啟了阿旺澄食堂的前身,一開始清淡的生意,卻被繞路躲地磅的卡車司機吃成人氣小吃。
2005年,林澤玉身體每況愈下,兒子林昭成返鄉、並打造出「阿旺澄食堂」品牌,從此林昭成被客人稱作「阿旺」。隨後將觸角伸進冷凍食品,卻在當年震驚社會的食安風暴中慘賠數百萬元。
母子攜手守住老店,去年被迫遷址進駐豐原鬧區,在老饕回找、新客不斷下,阿旺澄食堂人氣更高。
幾分鐘後,阿旺接過3大袋沉甸甸的肉,手稍微撥弄袋裡的食材、確認是否符合料理上的要求,他似乎很滿意、也跟媽媽示意點了點頭。

食材標準化 嚴格把關
阿旺透露:「紅糟肉都是挑五花肉,去骨、去皮,再下去醃製。肉燥則會選胛心肉,再配一點點豬油,肥瘦比例2比8、比較偏瘦。」這是除了肉粥外,店裡另外2個明星產品的食材挑選標準。

「其實量做大後,長期配合的肉鋪會把食材送過來,只是剛配合時,切來的肉塊大小不一。我們的紅糟肉五花一塊就是要切2公分、瘦肉1.5公分。起初有時候肉鋪會切來3公分、有時候則是1公分。太厚、太薄送進嘴裡的美味可是會受阻。切太薄,吃起來沒有紮實的口感,也比較容易炸得太乾;而太厚最常遇到的就是炸不熟,或是炸熟了之後表面會焦掉。」回到店裡煮肉粥、整理食材,阿旺面對採訪,略帶靦腆地邊忙邊講,張貴美則是在一旁微微頷首,能獲得「創辦人」這種濃縮式的稱許,對阿旺來說,絕對是一種肯定。
事實上,張貴美當初之所以會賣起肉粥,是想做點能就近照顧2個孩子的小生意。她與先生林澤玉原本在台北的化妝品公司上班,後來轉業投資失利、欠下債務,於是一家四口展開了一段跑路的灰色人生、幾經輾轉來到了張貴美的故鄉豐原,起初是找一些木器代工在家裡做,但隨著產業外移後,就連代工的機會也沒了。

於是,夫妻倆決定做一點小生意來維持生計,張貴美說:「看到有一家肉粥生意很不錯,就跟圓環西路上的早餐店分租、1991年便在騎樓擺攤賣起肉粥和幾樣小菜。」創業之初生意並不好,「除了店址比較偏離市區,做的又是晚餐、宵夜時段,當時家家戶戶習慣在家裡吃,外食並不像現在那麼流行,因此頭一個月折騰了下來,只進帳2萬元,前幾個月的生意根本不夠支撐店裡和一家子的開銷。」
司機躲地磅 喝粥吃肉
咬牙苦撐了一陣子後,肉粥攤竟在躲避地磅的南部卡車、貨車司機之間累積出口碑、生意轉好。原來早期貨車大多超載,到了豐原就會下高速公路繞路外環道躲避地磅,肉粥攤就靠近外環道,貨車司機來到這片填肚荒漠,發現肉粥、小菜平價又好吃,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肉粥攤的名氣因此傳開。

肉粥高湯底是用大骨、干貝熬成,米粒飽滿鮮美;醃製入味、入嘴肥瘦勻實的紅糟肉等平民美食,讓生意越來越好,攤子也擴編成鐵皮屋店面,食好鬥相報,媒體風聞而來,經過報導更是人氣爆棚,夫妻兩人忙得不可開交。看似要一帆風順之際,2000年林澤玉卻發生心肌梗塞,生病後開始倦勤,在台北讀書、工作的阿旺兄弟倆,一放假便返家當起打工仔。阿旺當完兵後,爸爸的病情和倦勤狀況愈發嚴重,母親也快被逼出憂鬱症,兄弟倆商量後,阿旺決定辭去在台北銀行的工作,回豐原接手肉粥生意。
「昭成小時候就乖,國小二年級就會幫忙點菜、洗碗。」採訪到一半,阿旺媽憶起兒時的阿旺推著大大的攤車、遇上斜坡使盡全身力氣、上氣不接下氣的模樣,當場還不自覺地笑了起來。

我問阿旺:「回家接手老店難道都沒有一點不甘願?」他一派雲淡風輕地表示,從小就在店裡幫忙,北漂讀台北商專時確實一度心生擺脫感,但一決定回豐原賣肉粥,倒是沒有任何猶豫。
「那時人在台北的銀行當實習生很無聊,加上家裡需要人,自己也不是很愛念書。如果想在銀行發展,還是要繼續念書、去考考不完的證照,我心想既然老爸身體不好,自己又從小就在做,店裡需要人手,那我就回來。」
向母學手藝 打造品牌
2005年他回鄉跟媽媽學手藝,張貴美手把手地教,「那時要是我2遍、3遍還學不會,媽媽的『標準動作』就是從頭『巴蕊』(台語:打下去)。」當廚藝磨練得差不多,阿旺就跟媽媽商量,想為店取個名字。「之前招牌就只掛著『肉粥』二個字,但我想發揚老店、發展冷凍食品,於是找算命師取了名字。」2010年,肉粥店正式取名為「阿旺澄食堂」。妙的是,之後「林昭成」的本名逐漸被遺忘、大家都叫他「阿旺」。

廚藝上手後,阿旺也開始陸續增加店內菜色,品項常常是他天外飛來一筆的發想,再和媽媽一起研發。「我喜歡吃剝皮辣椒雞湯,偶爾自己也會煮來吃,疫情期間,發現店裡客人喜歡外帶,就想為什麼不把剝皮辣椒雞湯做成冷凍包?」跟媽媽把口味固定後,先放在自家臉書銷售和店裡做外帶,反應都出奇地好,夯到變成內用菜單裡的品項。「它是用雞骨跟老母雞下去熬湯,雞肉只選結實的土雞腿、以及屏東的剝皮辣椒,喝起來比較香、比較濃郁。」

另外,店裡的新菜色豐原排骨酥,則是從豐原人氣排骨酥麵得來的靈感,「我們店的強項是炸物,沒有採用排骨酥湯頭搭配麵條,而是當作一道配菜,排骨酥還是『無骨』。」
40歲出頭的阿旺,頂著一個大光頭,記者打趣地問:「該不會你的大光頭是媽媽巴出來的吧?」只見阿旺臉色稍沉地說:「老店生意上軌道、一切順風順水後,就雄心萬丈想把客人吃到會唰嘴的蝦捲、肉捲、蝦餅發展成冷凍食品,卻沒想到栽了個大跟斗、慘賠5、600萬元。」
食安風暴起 慘遭波及
「並不是不好吃,而是很倒楣。那時宅配才剛開始,勤跑各地美食展、百貨公司美食街,每天都只睡2、3個鐘頭用力推廣自家的蝦捲、肉捲冷凍包,反應熱烈,就砸錢蓋中央廚房、食品工廠,卻在2013年起陸續受到食用油造假、毒澱粉、劣質油品等一連串食安事件波及,我們用最好的維力清香油耶!沒想到也中招…」冷凍炸物食品瞬間被打入了冷宮、宅配生意急凍。「那時不敢讓媽媽知道,越撐越大洞…每天都壓力超大的、大到整個壓力禿,這掉一塊、那掉一塊,乾脆理了個光頭。」

後來阿旺媽知道了,只責怪他為什麼把事情蓋住沒讓她知道?媽媽問阿旺:「你還有沒有想繼續做?」阿旺點了點頭,「那就把本店顧好,之後再來看看怎麼發展。」
母子決定把冷凍食品收掉止血,專心經營老店。這2、3年儘管疫情襲擊,但是阿旺澄食堂生意卻不減反增,「這多虧了外帶帶旺業績。」去年6月,因地主要蓋房子,店址從原本的圓環西路,揮軍進駐豐原市區,記憶中的老味道沒變,店容卻有了180度更乾淨舒爽的新意,網美、部落客也不時推文按讚,漸成人氣餐廳。

這晌才下午5點多,說著、說著,又有幾個攤車時代的骨灰級饕客進了店門,打理店務的母親,看到兒子光顧著說話,沒趕快舀粥給人客,又輕輕地從阿旺的大光頭「巴蕊」,這一刻,這一巴早已不是當年嚴師的教訓,而是昇華成母子間的慈愛默契。
店家資訊
-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新生北路57號
- 電話:(04)2524-4449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