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當起網紅的劉惠綿,開始嘗試過去不敢的事物,例如潮流時髦的豹紋外套。Pipia阿嬤小檔案
- 現職:網紅
- 年齡:75歲
- 資歷:2年
- 月收入:6,000元
- 經歷:國中公民老師、國家公園志工
一個上午錄製2小時,內容可做8至9支短影音,產能極高,阿嬤見記者驚訝,笑得自信,「我後來才發現自己有這個專長,其實我是缺栽培,不然說不定可以做脫口秀。」
接受專訪前,本名劉惠綿的她換上繡有小海龜的寶藍色針織外套,可愛風格上身更顯氣色,一頭俐落短銀髮,不用染劑刻意遮掩歲月,從穿著到談吐,都沒有嚴肅長輩感。翻開她的臉書粉絲專頁,幾乎每天更新PO文或短影音,內容從煮菜、穿搭、旅遊到生活體悟、老老照顧(老人照顧老人)心得分享,風格親切樸實不說教,沒有故意抓眼球的獵奇內容,卻吸引1.9萬粉絲追蹤,影片觀看次數動輒以萬起跳,劉惠綿很清楚自己的粉絲輪廓,「大概在45到65歲,8成是女生,我買菜、搭郵輪被認出來,都是這個族群。」
劉惠綿(右)與經紀人黃若蘭(左)拍短影音前會一起討論主題,影片上架後也會檢視觀看次數。劉惠綿的好口條來自曾任國中公民、輔導老師30年,往昔同事發現她如今當起網紅,都震驚於她的反差。「以前比較保守低調,但我覺得是那個環境,讓我愛分享的這面沒有長得很旺盛。」劉惠綿坦言一開始也不太習慣自己的改變,還自嘲是「網不紅」,「可是我以後的日子不會比過去的日子多,絕對是越來越少,我也希望把握機會,多嘗試想做的事。」
其實她當網紅,算是誤打誤撞。53歲退休後,如一般退休族,旅遊、運動、做志工、學畫畫和唱歌,疫情爆發後,她同時照顧小中風的先生和90歲婆婆,連臉書帳號都沒有的她生活彷彿停擺,直到疫情後歌唱班老師告知有熟齡網紅選拔賽,「那時候我人生很多責任都了了,先生好轉,孫子也比較大。吸引我的是他們(主辦方)提供300個小時免費課程。」
比賽由專門培訓55歲以上熟齡網紅的經紀公司「樂夢人生」舉辦,2023年500多人報名,取20位免費培訓,上課後只選10位簽約。謙稱自己什麼都不會的劉惠綿,一路過關入選。樂夢人生執行長黃若蘭分析,其實才藝並非重點,「最重要的是時間在他們身上累積的東西,那是最大的寶藏,也是年輕網紅模仿不來的。」
培訓課程包括手機使用、穿搭彩妝、肢體表演等,對於拍照擺pose,劉惠綿初期也有點抗拒,「那是不習慣,不是不能做,但在那樣的環境,不知不覺會越來越開放。」培訓班同學間也會互相傳授拍照技巧,再也不會對焦模糊或景大人小。因應社群平台流行短影音,劉惠綿學著對鏡頭講話,「以前很怕出錯,講不好整段重來,其實卡掉就好,可以剪接。」
劉惠綿上的網紅培訓課,包括訓練肢體動作,課程還安排她們穿上設計師服裝走秀。(樂夢人生提供)她戴上老花眼鏡,打開手機裡的APP「剪映」,展示自拍自剪的影片,雖然找功能鍵的速度慢了些,剪一分多鐘的影片需要一個多小時,影片也沒有鏡位變化,但上線後有近3萬次觀看,代表她的粉絲在意內容更甚剪接技巧。
影片分享生活、料理,劉惠綿原本認為:「雞毛蒜皮的事為什麼要拍?誰會看?我有很會做菜的朋友,每次拍煮菜都會想:她要是看到我拍這個會笑死。」沒想到她的影片中觀看次數第2高、近90萬的,是教做一道簡單的蛋酥涼拌豆芽;而觀看次數最高、近百萬的,則是呼籲大家不要一心多用。
黃若蘭培訓四屆熟齡網紅後,發現長輩最大的心魔是想太多,容易自己侷限自己,認為拍片沒人看,「但你定時定量地產出內容,才能分析出粉絲喜好。」她記得阿嬤首次和先生拍穿搭,求好心切的阿嬤一直覺得動作卡,效果不好,但影片上架後,網友都認為她們很可愛,「有點小出錯反而比較人性化,大家要看的是貼近日常,不需要完美。從此之後,阿嬤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明顯大很多。」
劉惠綿曾當30年國中老師,過去個性較低調保守。(劉惠綿提供)劉惠綿是長女又是長媳,過去總是先照顧別人,到了70多歲做網紅,才開始習慣以自己為重心,她彷彿重新發現自己的新大陸,過去以為討厭的,原來可以適合自己。例如她網名中的「Pipia」來自兒時大人取的綽號「一疕仔」(台語,小不點之意),她曾非常討厭這帶有貶意的小名,年長後卻覺得「唸起來滿可愛親切的」。年輕時,粉紅色、蝴蝶結絕不可能出現在她身上,「好像把自己包裝成禮物,但去年流行蝴蝶結,我就試試看,效果很不錯。」
她從衣櫃裡翻出豹紋外套、花洋裝、潮流老帽等,搭配時神情散發光彩,也大方承認:「我有點喜新厭舊,換來換去搭。」阿嬤非常清楚,身為網紅的成就感不是收入,也不是粉絲數,而是慢慢體會遲來的從心所欲。
嘉義竹崎「蒔木工坊」工作室內,傳來斷斷續續的鋸木、打磨聲,工作皆由66歲老闆陳誌誠一人進行。
陳誌誠平常都在研發設計,能揮動翅膀的翼龍是他下一個想推出的商品。陳誌誠小檔案
- 現職:蒔木工坊負責人
- 年齡:66歲
- 創業時間:2019年底
- 月收入:2萬~3萬元
- 經歷:電子廠焊接員、種蘭花、北科大工業設計系3D電腦繪圖兼任講師
頭髮灰白的他動作仍俐落,從木材堆中挖出舊房舍拆下的木頭廢料,操起工具快速拔除釘子,別人不要的垃圾,在他眼中可是寶藏,「很香喔,這是檜木,台灣特有種,是寶貝耶!我目前用的檜木還沒買過,都是撿別人的廢料,弄掉表面釘子或油漆,裡面都可以用。」
陳誌誠五年前創立蒔木工坊,專售自行設計製作的木作小物,例如小鳥跳躍於森林野菇上的旋轉音樂鈴、能展開花瓣的杯墊、永遠不倒的水杯等。在別人準備退休的人生下半場,他61歲創業後才找到自己真正快樂泉源,「人的一生難免會有低潮,我想做療癒商品,而且我的生活步調就是要一直工作,閒不下來。」
為了掌控成本,陳誌誠會撿舊屋舍拆下的廢料,拔除釘子後使用。創業前,陳誌誠是北科大工業設計系3D電腦繪圖兼任講師,好學的他曾為了讓繪圖更貼近室內設計實際施工標準,到職訓中心學木工,後來受學校號召,到台中豐原帶領木創中心,培訓木工管理人才與產學合作,無意間打通木作連接商業的任督二脈,「以前我們和家具品牌『有情門』合作,以豐原知名糕點綠豆椪外型,發想『豐原椪迴紋針收納座』,做了好幾千個,成本概念也是跟他們學的,從成本價到市場價,至少要2.5倍。」
他在木創中心待了4年半,從未想過創業,崇高的理想推動他辭去教職,到非洲史瓦帝尼做志工,教導當地孤兒做木藝品募款,第二趟出發前因新冠疫情爆發而被迫中止。閒不下來的他想再找份工作,疫情加上年過60歲,求職都沒有下文,「當時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南非分會會長看過我做的音樂鈴,向我訂500個要當禮品,因為有訂單,我就順便創業。」
「金菇鳥影」音樂鈴是蒔木工坊最熱賣商品,以樟樹為原料,按一下鳥尾,會彷如真鳥彈跳於樹上。(600元/個)女兒陳立宜了解工作狂的父親,無條件支持他,「他在家也一直做這些木作,還會做到忘記吃飯,他很樂在其中,沒事做反而不快樂。」陳誌誠貸款20多萬元,加上積蓄,以100萬元創立蒔木工坊,因資金不多,他從原料和設計上面精準管控成本,產品定價平均落在500元上下,親民好入手,在電商平台Pinkoi販售,偶爾也擺市集。
陳誌誠(中)的商品除了上架文創電商通路,也在市集擺攤販售。(陳誌誠提供)「我不買昂貴的木材,買一些人家裁切後無法使用的邊角料,或為了疏伐而砍下來的細枝,和舊屋廢料。」陳誌誠拿出一隻雙色木鱷魚說:「像鱷魚的花色,我買同時有淺色跟深色的木頭創作,通常別人不要這種兩色的,就會比較便宜。」
陳誌誠特別採購同時有淺色跟深色的木頭創作鱷魚,深淺花紋為木頭本色,沒有塗色或拼接。(280元/個)他也坦言,創造力和靈感可以被訓練,「你多學東西,對很多事物會有感覺,才能深入觀察。」他因興趣,過去曾在不同學校開設的假日班、夜間班、暑期班,學過園藝、電影創造、視覺傳達和動力機械,也希望下一階段目標結合所學,設計融入聖經故事、伊索預言的木頭動畫板,「希望是會動的,有音樂,會花很多時間研發,可能也賺不了太多錢,因為市場有限,但對人心的鼓勵、撫慰,我覺得很有幫助。」
其實陳誌誠的創業路,本身已是最大鼓舞,在不少退休族仍摸索生活方向時,他從未迷惘,「想做的事情做不完,我只希望做到不能動為止。」只有他獨自一人的木造樂隊,正奏著輕快的夢想進行曲,沒有休止符。
週末的台北榕錦時光生活園區聚集不少文創攤位,林三元的攤子很是特別,草編青蛙、蚱蜢和鱷魚擺滿桌面,遊客好奇駐足多看幾眼,他便詢問:「來!你要天上飛、水裡游,還是蹦蹦跳的?」隨即從塞滿芒草、大王椰子葉和紅竹葉的材料包裡拿出草來,一拗一折現場編製。
林三元(中)在街頭進行草編創作時,會與遊客熱烈互動,讓人忍不住拿起手機記錄過程。林三元小檔案
- 現職:街頭藝人、草編講師
- 年齡:67歲
- 資歷:8年
- 月收入:2萬元
- 經歷:聖立科技副總經理、台灣微軟副總、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
不一會兒小魚成型,以細草懸吊著彷彿魚兒悠游,林三元輕唱著「魚兒魚兒水中游」,然後說:「這個送你,在我的臉書按讚追蹤就好。」
在有趣互動下,人潮聚集包圍,他又編出蚱蜢戒指,套在遊客手指上,引起驚呼連連,也能以流利英語對外國人解釋草編。他直言:「以前在微軟工作,常常要用英文簡報,老闆還找英文老師給我特訓。」
林三元曾任微軟副總4年,雖然高薪,但壓力也大。(林三元提供)曾任職台灣微軟副總、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的林三元,人稱「草編CEO」,他大圖輸出自己的工作資歷,大方向遊客介紹,每當人好奇他從微軟副總到街頭藝人的戲劇性轉折,他就順理成章說明理想,「草編只是媒介,我想宣傳的是『凡事動手做』的教育觀,和強調親子間陪伴的重要性。」
擺攤這天他受昇德基金會邀請,分享草編給當天來聽演講的民眾,不接受打賞,但實際上他為了宣傳理念,原本就是送多於賣,除了不定期街頭藝人表演,也到社區大學和學校社團開課,或受邀到企業演講,「現在我比較常教大人,大人才能教小孩,教的過程就會有陪伴,只有陪伴會在心中根深蒂固。」如同他的草編記憶源自於母親。
因父親是礦工,林三元從小生長於南港礦工工寮,貧困童年裡,唯一玩具是母親以芒草編的牙刷、雨傘,想出人頭地只有拚命念書,「礦工每次工作都是拿命在搏,我有兩個表哥進了礦坑就沒再出來。」於是他考上交大計算機工程系,1981年畢業時正是資訊業快速發展的年代。
林三元的草編品以動物居多,螃蟹作品深受小朋友喜愛。個性外向的他精於業務,轉職都是被挖角,當時他以80萬元投資網路電話股,曾漲到2億多元,他回憶:「當時打麻將一晚輸贏百萬元都不眨眼,常應酬到三更半夜,外號叫『酒店王子』,從沒接送小孩上小學。」直到2002年,該支股票因做假帳下市,財富變廢紙,他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也變嚴重。
林三元依舊是上班族,心中對財富的渴望已淡然,他在微軟任職副總4年後,中華電信基金會想找專家來平衡城鄉數位落差,邀他擔任基金會執行長。某次董事會,有董事建議基金會應協助偏鄉發展文創產業,經人牽線,〈漢聲〉雜誌創辦人、曾獲總統文化獎的黃永松提點他,文創應從手工藝做起,而非大量生產的商品,他深埋心中的藝術魂因而被喚醒,想起從小就會的草編工藝。
芒草是林三元草編的重要原料之一,平常他會到戶外摘取。2017年基金會執行長任職期滿,59歲的他沒有開啟閒雲野鶴的退休人生,當年就考取街頭藝人執照,開始推廣草編文化,唯一不敢讓母親知道,「老一輩覺得街頭藝人是流落街頭。」但他清楚自己的目標,沒有放下身段的問題。
街頭表演需要吸睛,林三元會設計互動性強的作品,例如按一下就會彈跳的青蛙、含住手指就難掙脫的指蛇,他還會介紹說,指蛇曾出現在好萊塢電影,而日本沖繩也會以此用作警惕海蛇的教材,還可延伸到越想忘卻越難忘的心理學,讓人聽得津津有味。儘管有時擺攤八小時僅入帳1,200元,他卻毫不在意,只要遊客追蹤他的臉書或YouTube,他想透過網路,讓草編藝術傳播得更快更遠,演講、展覽甚至開課邀約也隨之而來。
有餐廳以林三元的草編作品布置店內環境,例如青蛙裝飾在盆栽旁,多了一種文創風。指蛇是互動性極強的草編作品,手指一入蛇口便無法抽離。他開親子共學課程,以切身之痛提醒親子相處時光不要只剩手機,語帶遺憾地說:「以前我不懂啊!小孩小時候沒有怎麼陪,他們長大了也不知道怎麼跟老爸互動,所以世界很公平。」現在他每編一個作品,送了人就開心,只要能喚起對方珍貴的童年回憶,或讓他們想和自己的小孩分享,創造的都是金錢也買不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