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錫惠/自由評論員
聖經〈撒母耳記上〉第17章記載:少年大衛僅以一顆石子,擊倒囂張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亞。他沒有盔甲與軍隊,卻有信念與勇氣,代表的是一種小國對抗強權的精神象徵。
726大罷免何嘗不是如此?一群公民組成的草根力量,在沒有財團、沒有政黨、沒有媒體資源的情況下,勇敢對抗盤根錯節的派系立委與親中勢力。他們用一場又一場開講、街站、揭弊與論述,投出了民主的那顆石子。
雖然這顆石子未能擊倒歌利亞,但我們不能因此忽略,這場罷免真正揭示的是台灣民主改革面對的深層瓶頸——經濟正義的長期缺席,讓政治改革失去群眾動員的基礎。
罷免失利,不只是動員不足或媒體干擾的結果。事實上,許多基層民眾早已對體制冷感,對政治失望。對他們而言,誰當立委、哪一黨執政,都無法解決他們的薪資停滯、高房價與生活壓力。當改革不能改善生活、無法打破財團壟斷與特權制度,再正義的訴求,也無法凝聚廣泛民意。
過去8年,我們談司法改革、轉型正義,但卻鮮少觸碰財稅、土地、產業政策中的結構不公。傳產結合官僚、能源補貼肥了權貴、國宅制度未落實公平、青年世代被卡在階級斷層中動彈不得。當這些痛點得不到回應,民眾對改革的信任也就一再流失。
這也讓民粹與統戰有機可乘。中共打著「共同富裕」對台進行經濟統戰,國民黨與民眾黨則以普發現金等撒幣政策收割民怨。地方派系操弄媒體輿論,製造「政治無用論」,反改革者反而被包裝成「為民請命」的英雄。
真正的危機是:當人民對民主體制失去信任,威權與民粹就會趁虛而入。
然而,726也同時證明了台灣社會仍有希望。我們看見一群公民,一年來不間斷地奮戰、教育社會、勇敢揭發。他們不是一次選舉才出現的臨時熱血,而是真正在民主低谷中點燃火光的守夜人。
這些公民團體值得我們致上最高敬意。他們是台灣的現代大衛,讓我們看到,不靠政黨、不靠金援,也能挺身而出。雖然石子未擊倒歌利亞,但那道投出的弧線,已在社會心中留下印記。
台灣需要的不只是一次罷免勝利,而是一次更深層的改革再起。下一步,我們必須讓政治改革與經濟正義接軌,真正重建民主的群眾基礎。當人民感受到制度為他們而改,他們才會願意再次站出來,為民主而戰。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陳嘉宏專欄:大罷免失利後的賴清德民進黨怎麼辦?
首波大罷免全軍覆沒「傅崐萁也安全過關」 童子賢回應曝光
鄭任汶專欄:賴清德必須認清無法完全執政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