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德 / 資深記者
大罷免結束,幾位政治評論家把檢討的矛頭對向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沈伯洋。其中一位讓我非常尊敬的評論家,把沈伯洋經常談論的「認知作戰」,批評為「疑神疑鬼」。示警認知作戰是不是「疑神疑鬼」?在今時今日的台灣「疑神疑鬼」,是弊大還是利多?而怎麼樣才能「不疑神疑鬼」?這些都有必要仔細談一遍。
「網路自由」成為中共單向輸出的極樂平台
近幾年沈伯洋的名字和「認知作戰」畫上了等號,不管他在智庫「民主實驗室」、創辦黑熊學院,到受邀出任不分區立法委員,對抗認知作戰一直是他關注的核心,「(中共)認知作戰」這個詞,也隨著他的知名度提高,而被更多台灣人知悉。
但一個概念因為沈伯洋而廣傳,不等於這件事在沈伯洋出聲之前不存在。台灣部分媒體「尋租」的問題由來已久,中共統戰部門在部分媒體下編業稿,或者以其它利益交換媒體在特定議題上噤聲、淡化,至少在2009年前後就可以找到明顯的案例,例如媒體機構和中國電視台合製戲劇,或者獲准在大陸市場發行後,批評中共的新聞就明顯減少。至於參與高層統戰團,或者媒體負責人直接表態「兩岸都是中國人」的,那就更不用說了。
到了近十年,民主國家信守的「網路自由」和「言論自由」成了中共政權單向輸出統戰外宣的極樂平台,中共一方面把自己的網路封死,一方面大肆利用網際網穿透民主國家的邊界,繞開管制或監理發送外宣。在台灣,例如2019年7月的「紅色網媒案」:中共官方媒體「中國台灣網」刊出一篇名為「今日蔡當局霸道拔『管』,明年民眾輕鬆拔『蔡』」的評論,台灣有23家網媒一字不漏照刊,連簡轉繁的錯字都不改。
同樣的手法不只在台灣發現,2023年11月,韓國國家網路安全中心(NCSC)發佈報告,揭露了18個冒充韓國本地媒體的韓語網站,這些網站平時發布免費或疑似有償新聞,但遇上兩韓、中韓、韓日、韓美關係等議題,立場一面倒向中國。同一時間,義大利一家報紙也發表了類似的調查報導,揭露義大利網域內的6個可疑網站。 2024年2月,加拿大「公民實驗室」跟進發表了一篇名為《紙牆》(PAPER WALL)的報告,全面追蹤、揭露超過120個類似的網站,遍布30個國家,它們都使用中國公司的網路空間,可追蹤到全由深圳一家公關公司營運。
福建媒體集團發百條短影音抨擊台積電赴美投資
現今,中共網路輸出統戰的手法再進化,最值得警惕的就是TikTok、小紅書等app,經營它的名義上是民間公司,但其組織、人事、財務和技術,沒有任何部分可以不受中共控制。筆者先前服務的「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屬不同機構)曾經發表過個案研究:今年三月,台積電宣布赴美投資,中國福建媒體集團旗下八個TikTok帳號,一周內發送超過百條短影音,在可以辨認來源的99則中,百分之70以上轉發或重製了台灣媒體或評論員自媒體人批評賴政府的內容。足以證明在台灣發生重大政治爭議時,TikTok明確扮演著「反對黨擴大器」。因此筆者也毫不懷疑,當兩岸爆發「灰色地帶衝突」時,TikTok必定帶來著巨大的國安衝擊。
前述這些案例,很長時間是「房間裡大象」,台灣政治、傳播菁英視而不見。這是沈伯洋的「疑神疑鬼」可以在幾年內引發一大部分台灣人共鳴的重要因素。
身為曾經的事實查核工作者,的確,「疑神疑鬼」是新聞查核的起始而非完成。接下來該做的是追蹤、查核、溯源,回答這幾個問題: ● 傳言的內容是否真實?
● 如果是意見,它的根據是不是事實?
● 傳言或風向的源起是中共官方或官媒嗎?
● 中共官方或官媒有系統性地推波助瀾嗎?
● 或者傳言或極端意見純粹只為搏一陣商業流量?
這是媒體該跟進的工作,特別在商業經營環境敗壞的情況下,公共媒體有義務投入資源,對可能由中共操作的假訊息監看、查證、指認及揭露。沈伯洋「疑」得對不對,查證後才可能知道。但如果政府和公共媒體不投入資源,不能證實或證偽,這是政府政策的疏失,而不該去指控示警者無地放矢。

例如民進黨政府推動《數位中介服務法》立法半途而廢,使現今政府失去了對抗中共以網路進行統戰的重要最重要法律工具,台灣的在地協力者在網路上與中國官媒協作,甚至代為生產內容,政府連行政管制的工具都沒有,這是應該怪沈伯洋「疑神疑鬼」,還是更上層的政治領袖錯誤決策?
別對自己的駐紮兵團開槍
更何況,黑熊學院倡議的是公民查證新聞或OSINT(開源情報)的調查。在這樣的理念下,任何事都可以被查核,包括沈伯洋自己提出的指控。沈伯洋講錯了,專業媒體或者公民跟進的查核可以糾正他。不能說沈伯洋講的可能有錯,所以應該閉嘴。這就像民意調查,做民調不可能次次都中,如果有幾次不準了,就不該再做民調了嗎?
在這波論戰中,有位資深政論家談到了情報機構的角色。但我要說,這些工作,國家情報機構當然應該做,而且我也相信情報機構正在做。但這不能取代媒體、NGO或者智庫的角色。國家情報機構的報告,最終上呈給政府高層做為決策依據,而且可能觸發公權力作為。但媒體、NGO或智庫做的只能是監看、查證、指認和揭露,最終要如何「識」、「讀」這些資訊,還是取決於民眾自己。
最後,筆者要說,對抗中國對網路資訊的操弄,台灣政府投入的資源是太少而不是太多;對於「認知作戰」的示警,決策者的漠視可能遠遠超過「疑神疑鬼」。相對於中國的強大攻勢,台灣現今對錯假新聞、中共外宣的監看、查核、指證、揭露,幾乎只靠少少的查核機構和NGO以極為單薄的人力來執行,能做到日復一日在城頭守望已經萬幸,遑論出城調查。所以退一萬步,有權力、有聲量的政治人物,即使不了解這項工作的重要都不要緊,至少不要在背後對自己的駐紮兵團開槍。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李志德專欄:台海戰爭不是「內戰」 而是「侵略」
李志德專欄:館長和鍾明軒沒讓你看到的「另一個中國」
陳嘉宏專欄:賴清德正面臨一場人設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