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名暉/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2025年8月11日清晨,在南海的黃岩島海域,中國海警局「海警3104」號大型艦艇,以及052D型飛彈驅逐艦(舷號164,「桂林艦」)進行所謂「攔截驅離」,卻發生罕見的碰撞事故。
事發之時,菲律賓海岸防衛隊兩艘巡邏艦(BRP Teresa Magbanua號與BRP Suluan號)正護航一艘政府租用的漁業補給船,以及35艘菲律賓漁船,在該海域為當地漁民運送燃料和給養。
根據菲律賓官方發布的視頻與說明,當時海警3104號高速緊追菲律賓「蘇魯安號」巡邏艦,同時不斷以高壓水炮噴射試圖逼停對方。菲律賓艦艇成功回避水炮攻擊,但海警3104號隨後從菲艦右舷後方突然加速,桂林艦也同樣高速切入,因而發生相撞。
儘管現場情況驚險,中國海警局僅在當日下午發表輕描淡寫的新聞稿,聲稱當「依法採取跟監外逼、攔阻管制等必要措施予以驅離,現場操作專業規範、正當合法」。但是卻無從掩飾,中方首度出現因自身失誤發生的船隻互撞案例。
體制性因素:軍改後海軍與海警指揮分立
這起「自己人撞自己人」的烏龍事故背後,凸顯解放軍體制和指揮協調方面的深層問題。自2015年起,中國展開新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旨在加強聯合作戰指揮體系。其中一項重要調整是將中國海警隊伍改隸武裝警察部隊,從而脫離此前國務院下屬的單一民事執法系統。表面上,海警和海軍都在中央軍委的統一指揮之下,應當能夠加強協同。然而,實際操作中,海軍與海警「指揮分立」的問題並未徹底解決,兩個機構在組織架構、通訊系統、戰術文化上依然存在明顯鴻溝。
在軍改之前,解放軍海軍、各執法機構以及海上民兵隸屬不同部門,各自為政,協調極差。海警如今作為人民武警的一部分,側重於「執法維權」,其任務指令主要來自海警局和武警系統;而解放軍海軍則服從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換言之,在南海這類主權爭端一線,海軍與海警雖目標一致,卻可能各自按照不同指揮鏈行動。本次黃岩島對峙中,現場並非由單一指揮官統一調度,而極可能是海軍艦長與海警艦長各自爭功所造成。
過硬思維的副作用:「能打勝仗」的極限冒進
除了指揮體系問題,中國軍事與海上執法部門近年的思維方式與文化,也助長現場人員的冒險心態。包括海軍與海警在內,皆被灌輸一種逢敵必強硬、遇事不退縮的作風。寧可把事情做過頭,不可示弱退讓的潛規則,容易使前線人員將局勢往極限推。
碰撞事件正是反噬的結果之一。從菲方敘述來看,中國海警3104號當時執行的動作可謂極端冒險,高速切入他船船尾右舷,這在國際海事規則中屬非常危險的操艦行為。海警艦長之所以敢於賭命一撞,顯然與長期灌輸的強硬作風有關,他選擇用近乎撞擊的方式恫嚇菲律賓巡邏艦,期望對方嚇阻退避。而一旁海軍驅逐艦同樣抱相同的心態,急於從側前方超車搶攔菲艦,以致沒有顧及海警船。
這種戰狼式的冒進文化,不只是為個人仕途,也是為滿足對內的政治表演,為了迎合上級決不能丟臉的指示,一線指揮官往往寧可賭上安全,也不願錯失展示強硬的機會。然而,此類鋌而走險的行為一旦失控,其副作用不僅損害中方自身安全,更重創形象,反而因為過度強硬造成適得其反。
搶功心理:內部競逐戰果與南海壓力
南海局勢長期緊張,中方不同部門都承受著維權壓力。在此背景下,海軍與海警之間潛藏競爭心理,也是導致這次鬧劇的原因之一。在中國的南海維權行動中,海警理論上擔任前線執法角色,海軍則作為後盾威懾。但是兩者的職責邊界並不明確,面對灰色地帶的事態,雙方各自想要建功。
特別是在重大節點前夕,像是9月3日的紀念日,各單位都有動機以「戰果」向上級邀功,近日入侵日本領海開砲的054A也是類似案例。在黃岩島對峙當下,中國海警和海軍都希望能夠阻止菲律賓補給任務,但是雙方都急於出手,反而雙雙翻船,這也顯示軍民融合的政策還有修正空間。
除了思維和指揮層面的因素,裝備與人員訓練的磨合問題也是此次事故的背景之一。中國海警近年大幅升級了艦隊,除了自行建造巨型執法船外,還批量接收了解放軍海軍退役或多餘的軍艦。特別是2021年至2023年間,海軍將所有22艘原始型的056型輕型護衛艦陸續轉編海警,用於改裝為大型執法艦。
056型護衛艦排水量約1300噸,裝備有76毫米艦炮和多門30毫米機炮,性能遠超過傳統海警船。以往中國海警多為中小型巡邏艇,如今突然擁有這些準軍艦級的主力艦艇,對海警隊伍而言是一大挑戰。畢竟,軍艦的操縱駕駛、武器電子系統、維護保障要求,都顯著高於民用或半軍用船隻。
雖然中國海警局從海軍引入一批有經驗的官兵,使部分海警人員原本就出身海軍體系,理論上有助於駕馭新艦。然而,組織轉換仍需時間磨合,新老成員間默契、海警指揮體系對軍艦運用的理解,都存在學習曲線。特別是當海軍退役艦投入海警使用後,其任務側重從軍事作戰變為執法巡控,操艦方式和決策流程需重新適應。
台灣的觀察與應對:內生不確定性與誤判風險
對台灣而言,此事凸顯了中國海上行動中內生的不確定性。長期以來,外界多關注中國對外挑釁可能引發的衝突,卻容易忽略中國內部協調不當也可能造成危機升級。換言之,中方艦機在執行任務時,因溝通不良或判斷失誤,也可能引發意外事件,甚至被中國作為點燃衝突的事由。台灣需要超前研擬預案,一旦發生此類事件,防止局勢因誤會而進一步惡化。
台灣海巡和海軍也應趁此事艦,加強與區域內其他國家的情報與經驗交流。近期台灣與加拿大簽署「暗船偵知系統瞭解備忘錄」的意義格外重大,這類海事協議有助於建構台海周邊海域的正向話語。
例如:菲律賓此次公開影像、積極尋求國際聲援的做法,成功塑造了輿論優勢。台灣在東海、南海若遭遇中方類似騷擾,可以考慮及時曝光中方危險舉動,並引用黃岩島事件作對比,強調中國方面缺乏自制,製造海上不安全。
南海發生的海警撞軍艦的戲碼,或許正是對中共極限施壓的諷刺註腳。過剛易折,台灣應保持強化鄰國關係,積極投資新一代巡防艦與無人載具,打造海空一體的無人化的科技海巡系統。甚至研擬如何反向干擾中國有人船艦,造成中國船艦無所適從,或是因誤判造成類似的自毀事件。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中國在南海起衝突 搞笑了!逼菲律賓船艦不成變「2共艦自撞」
紀永添專欄:老招還是有用──台灣可以考慮設立誘餌部隊
紀永添專欄:中國航母突破第二島鏈反失關鍵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