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名暉/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2025年11月,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在社群平台發表「斬首」言論,此番發言源於高市早苗公開表示「臺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立危機事態,引發北京強烈不滿。
在戰狼外交的語境之下,中國不僅接連發布對日本的旅遊與留學警示,涉外單位高層也以激烈言辭表示對薛劍的支持。高調的恫嚇與民族主義宣傳,進一步導致區域情勢的不穩定,同時也掩飾中國在區域安全的責任,以及軍方大清洗的不安。
一、烏克蘭戰爭外溢 更勝「臺灣有事」
受到烏克蘭戰爭的外溢效應,更進一步加劇東亞的區域軍備競賽,中國式戰狼的語境,實為掩飾東亞情勢緊張的真正原因。在日本提出「臺灣有事」之前,早已面臨中日朝日益緊密的軍事互動,「斬首論」只是為創造推諉的敘事。
韓國國防部亦指出,朝鮮潛艦開發「很可能」得到俄羅斯的技術協助,兩年內朝鮮派遣逾萬名士兵赴烏作戰以換取俄方經濟與軍事支援。朝鮮因此向俄羅斯提供軍援,以介入俄烏戰爭而獲取先進軍事技術回報,換得包括現代化火炮產線、人造衛星,以及核潛艦反應爐在內的軍事協助。
同時,中俄兩國近年頻繁舉行海空聯合軍演以提升協同行動能力,加之俄朝走近所帶來的新軍事默契,事實上已形成對日本形成戰略壓力。中俄朝透過軍備合作提升戰力,正在加劇東北亞陣營對立格局,讓日本與美國面臨更複雜的安全挑戰,日本自身的防務壓力遠在「臺灣有事」之上。
二、面對現實 日本戰略轉向
面對中俄朝帶來的安全壓力,日本開始重新思考自身的防衛戰略走向,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對核動力潛艦技術的興趣轉變。高市早苗出任首相後,即著手推動具有「新一代推進力」潛艇的研發與引進政策。其軍事邏輯在於:核動力潛艦相比常規柴電潛艦具備更強的水下隱蔽性和幾乎無限的航程,可執行長時間遠洋巡弋、情報蒐集及核常兩用打擊等多樣任務。
政治方面,此舉被視為日本尋求提升嚇阻力的重大轉變,因能彌補自衛隊在長程打擊與持久作戰上的不足,對中朝形成更直接的威懾,並且逐步朝向「正常化國家」的方向前進。
事實上,不僅日本國內有此聲音,美國方面也出現呼應。2025年10月,川普先後批准韓日兩國引進美國的核動力潛艦,此舉顯示美國更重視由盟國分擔戰略責任。隨著韓國正式宣佈有意引進核潛艦並獲美方首肯,日本在高市內閣的主導下態度趨於開放,未來若韓國付諸實施,日本「很可能被迫跟進」採購核潛艦。
此一戰略現實反映的是日本必需回應中俄朝帶來的壓力,「臺灣有事」只是一部分的結構性因素。中國貿然上升到「斬首論」的戰狼語境,反而更進一步證明高市的安全化策略有其必要性。
三、中國式「戰狼」源自於自身的不安
如今中國將面對的是基於2023年「大衛營共識」的美日韓陣營,以及AUKUS來自南北的包圍,而解放軍自身的核潛艦仍有降噪瓶頸尚未突破。即使近期福建艦進入海軍序列,但是許多裝備仍有實驗性質,以及功能的過渡性,反映出中國軍方大清洗對戰略指導和軍備發展的負面影響。這時候藉由並非高級別外交官提出「斬首論」,正如同盧沙野對烏克蘭的非理性言詞,都是在掩飾中國自身境遇的不安。
展望未來,隨著日本考慮引進核潛艦技術以及中朝俄強化軍備合作,東亞地區的軍備競賽與戰略對立態勢恐將更加明顯。日本與中國圍繞核潛艦發展勢必出現新的摩擦點,東京方面追求更強嚇阻力之舉,勢將被北京視為對其核心利益的挑戰。

目前中國已經對日本可能採購核動力潛艦表達「深切關注」和反對立場,顯示彼此缺乏戰略互信。軍備競賽一旦啟動,安全兩難(security dilemma)將加劇日中互疑,區域軍事緊張恐進一步升溫。理論上,緩解對立的出路在於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及展開限武談判,例如:對敏感裝備加以透明化或設定發展上限,以避免誤判與競逐失控。然而,基於歷史記憶與現實戰略考量,短期內推動這類對話的難度極高。
中國對日本軍事崛起始終存有戒心,歷史上日本侵華經驗與核武受害者身份也讓東京在發展軍力時面臨內外輿論壓力。當前中日缺乏有效溝通管道來化解疑慮,日本的「正常化國家」道路也不可能開倒車,至少在中俄朝壓力的現實之下,若沒有可信的相互保證,出現軍備控制談判的可能性相對渺茫。
四、「臺灣有事」進一步放大戰略效應
一旦「臺灣有事」,日本擁有的核潛艦將對區域戰略平衡產生放大效應。在「臺灣有事」情境下,日本核潛艦可在戰略上發揮三重功能:封鎖、威懾與情報。憑藉長程潛航與隱蔽匿蹤能力,日方核潛艦可深入第一島鏈海域執行封鎖任務,切斷中國解放軍海軍往來太平洋的關鍵水道,遏制其對台作戰的兵力投射和後勤補給。同時,裝備巡弋飛彈的日本核潛艦潛伏於中國周邊海域,本身即構成強大的戰略威懾:解放軍將不得不顧慮隨時可能來自水下的打擊,因而投鼠忌器,不敢輕啟戰端。
在情報偵察方面,核潛艦能長時間隱蔽監視解放軍艦隊和潛艦動向,將關鍵情報即時回傳盟軍,為聯合反制行動提供先機,在無人化作戰環境下,更能作為水下載台。簡言之,日本核潛艦的加入,將大幅提高美日同盟在台海衝突中的海上優勢,對中國既有的戰略評估造成衝擊。澳、日、韓若陸續擁有核潛艦,勢必對中國日益擴張的海上力量形成壓力,迫使北京重新思考其「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尤其是在臺海可能發生的衝突上。
「斬首論」指涉的目標不只是「臺灣有事」,而是要掩蓋中國在東亞軍備競賽的責任,以及對於自身戰略境遇的焦慮。另一方面,日韓澳各國若取得美國核潛艦,對台灣而言形同水下的「台灣之盾」,台灣更沒有理由推卸自我防衛的責任,投入國造潛艦已不只是自身的問題,更是對盟邦在區域安全議題的正面呼應。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王丹專欄:中國對日本虛張聲勢中的幾個誤判
洪耀南專欄:壓迫人民的中共 不准人民咖啡館以「人民」為名
鄭任汶專欄:高市早苗為何如此強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