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當我們還在用「玻璃心」來形容中國的對外抗議,中國其實早已部署好一套預設劇本。在台海議題上,它從來不是即興反應,而是機制驅動的「制度化邏輯」正悄然上演。
當一國把自身政策底線建構為一整套回應機制——而非一時情緒爆發——它的外交行為便進入一種準自動化狀態。中國面對台灣議題的強烈反應,正是這樣的例證。
「制度化邏輯」是什麼?從情緒反應到機構性預設
「制度化邏輯」意指國家面對特定類型挑戰時,所展現出具預測性、重複性、跨部門、具示範效應的反應機制。在中國的對台政策中,這種邏輯反映為:
行為具有高度可預測性;
涉及多部門協同(外交、經濟、軍事、文化)國家安全委員會;
回應模式可複製、可升級;
同時發揮對外威懾與對內宣示雙重功能。
當「紅線」被認定為遭觸及,這一連串反應便會機械式啟動。這不是政策靈活調整,而是一套政治制度下的「外交演算法」。
制度化邏輯的五大核心結構
1. 紅線內嵌於制度框架
中國將「一個中國原則」與「不得外部干預台海」視為核心政治紅線,並內建於其外交、軍事與輿論回應體系之中。這些紅線不僅是原則,也是行動觸發器。
2. 避免先例擴散的戰略焦慮
中方高度警覺「示範效應」:他國若因無後果而仿效先例,將對中國的戰略主導權構成結構性侵蝕。因而反應不只是「回應」,而是「阻斷」。
3. 對內政治動員與合法性維穩
每次涉台紅線反應,也服務於中國國內政治目標:強化「不退讓、敢鬥爭」的領導形象,統合黨內與民間認知。
4. 多工具、多部門聯動的常規操作
外交召見、進出口管制、軍事演習、輿論批判、觀光客文化活動暫停等手段早已程式化。這些回應方式非即興而為,而是累積制度記憶的結果。
5. 可預測的「如果–那麼」反應格式
中方政策的穩定模式為:「如果」他國領導人訪台/發表涉台言論,「那麼」中方即啟動一系列具體反制。這種規律本身即具威懾功能。

高市早苗發言—最新制度化演練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於國會直言:「若中國對台動武,日本將視為存亡危機並可採取軍事行動」。這段發言明確觸及中方對外「不得干預台海」與對內「台灣屬於中國」的雙重紅線。
中方反應迅速且結構化:
外交部召見日本駐華大使;
向聯合國遞交正式聲明文件;
商務部宣布暫停部分日本水產品進口;
文旅部發出赴日旅遊警示;
媒體系統同步批判,操作民族情緒。
這不只是外交事件,而是完整制度操作機制的一次演練與示範。
不是偶然,是策略疊代
中國的制度化外交邏輯,並非始於2025年,而是由多起事件積累與演化而來。以下三個具代表性的案例展現了這一套回應模式的逐步定型:
1.2025年高市早苗發言,明確主張若台海爆發戰事,日本可能出兵,直接挑戰中方制度紅線。中方反應呈現出高度整合的「跨部門、多工具回應流程」。
2.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中方不只口頭譴責,更首度進行大規模圍台軍演、外交抗議並限制進出口貿易,標誌「演習→威懾→制裁」反應鏈初步成形。
3.2021至2023年間,日本防衛白皮書持續涉台,即使未有單一高調事件,中方也透過外交聲明、軍事活動與歷史敘事不斷施壓,反映即使是「政策傾向」也將觸發制度反應。
這三起事件勾勒出中國針對「涉台挑戰」所形成的制度回應結構圖——不論挑戰來自個別政要、政策文件還是實際行動,只要被界定為紅線之內,回應便「自動生成」。

為何這樣的反應邏輯比「情緒外交」更具風險?
中國制度化反應邏輯的可預測性與一致性,固然展現其決策系統效率,但也可能造成以下三種風險:
1.反應過度與誤判累積:過度機械化將使得每個涉台言行都遭放大處理,可能將技術性議題變為政治對撞場。
2.外交彈性流失:制度僵化意味著缺乏「階段調節」能力,削弱中方於國際舞台上的溝通與妥協空間。
3.自身鎖入迴路:制度化過程使中國政府自身亦難以脫離所設的反應模板,日後即便希望降溫,也恐被內部政治制約。
台灣與國際的對應策略:跳脫制度化框架
1.避免進入預設劇本:台灣與盟友需理解中方紅線邏輯,避免在外交設計上不自覺配合其制度化節奏。
2.建立敘事主導力:透過國際連結與議題設計,轉化中方「制度反應」的被動性,使其反而曝露其政策僵化與不合時宜。
3.強化戰略韌性:建立可承受外交壓力的制度機制與社會心理預備,避免每一次中國反應都成為內部政治震盪。
結語:當外交變成制度劇場,誰才是觀眾、誰是演員?
中國外交的制度化邏輯,短期內或許能展現「不容挑戰」的強勢姿態,卻也將自身框入高度一致的演出結構中。每一次的紅線反應,不再是因應,而是演出;不再是政治選擇,而是制度要求。
問題是:當演出不能停止、紅線無限擴張,真正受限的,不只是挑戰者,而是那個坐在舞台中央的主角本身習近平,最後只能透過川習通話來降溫。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翁履中專欄:從烏克蘭的和平代價 看台灣的選擇
川習通話 中國昨恢復對台實施空飄氣球的灰色地帶襲擾
川習再通話!習近平又提「統一台灣」語帶警告 川普:受邀明年4月訪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