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7 06:40 臺北時間

大國盤算下的和平方案 烏克蘭再英勇也無法決定自己命運

mm-logo
時事
大國盤算下的和平方案 烏克蘭再英勇也無法決定自己命運
11月23日,烏克蘭哈爾科夫市,一名女孩在俄軍無人機襲擊中失去母親。圖/東方IC

吳芳銘/政治經濟觀察員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重新入主白宮後,俄烏戰爭的權力幾何被迫重新排列。基輔以3年的政治賭注換取的安全承諾,正在快速瓦解。在這場重新洗牌的地緣政治棋局中,一份名為「28點和平方案」的協議草案,以幾乎粗暴的方式浮出台面:期限、條件、裁軍、中立化,所有過去烏克蘭拒絕接受的要求,如今全被包裹在美方的「和平」名義下。

對烏克蘭而言,這是一份形同投降協議的戰敗文書;對俄羅斯,則是長期目標逐步合法化的願望清單成果;對美國,是一份「用最少代價結束戰爭」的交易;對歐洲,則是難以下嚥的屈辱和平與再承擔。

但,就在國際社會以為美國已向俄羅斯讓渡談判主導權時,瑞士日內瓦的閉門會談突然扭轉了局勢:美烏雙方發表「高度建設性」聲明,歐洲三國提出修正版草案,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宣稱已「大幅刪除爭議條款」。

這場從逼簽到協商,從強迫到「共同框架」的戲劇性轉折,背後的邏輯比表面更複雜,也更殘酷。

以下分5個層次梳理這場重大逆轉與其代表的國際局勢變化。

一、川普式和平的本質:不是和平,而是戰略撤退的成本最小化

美俄72小時協商主導的「28點和平方案」之所以引發巨大反彈,不在於它追求停火,而在於它把「停火」等同於「承認既成事實」:承認克里米亞(Crimean )與頓巴斯地區(Donbas Region)為俄羅斯領土;烏克蘭中立化,永久不得加入北約;烏軍去軍事化從90萬裁至60萬,禁止遠程打擊;西方對俄解除制裁、解凍俄資產;烏克蘭需開放能源及重建市場以凍結的俄羅斯1,000億美元資產投入,供美國企業主導,並分享一半利潤;歐盟同等投資1,000億美元資產。

俄羅斯得到戰略縱深、美國取得重建利益,而烏克蘭只剩象徵性的「安全承諾」,歐盟尚續承擔保姆和戰後重建投資者角色。

這樣的框架,幾乎是 10 年前《新明斯克協議》(Minsk II)的更弱版本,卻首次帶有美國的正式背書。它不只是停火方案,更像是一場以「地緣政治止血」為目標的交易,充滿迅速、粗糙且成本計算清晰的鑿痕。

川普的訊號同樣明白:「我能在兩週內結束戰爭。」但代價由烏克蘭與歐洲承擔。

二、美國的最後通牒:基輔被迫在幾天內決定國家命運

美國要求烏克蘭在 27 日前同意方案,這是一種冷冰冰的倒數計時。接受,即承認戰敗;拒絕,則失去所有美國支持。

對已高度依賴美國情報、武器、財政援助的基輔而言,這是實質的生存壓力。更糟的是,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同步施壓,警告烏克蘭若不簽字,俄攻擊庫皮揚斯克(Kupiansk)式的悲劇將持續上演。當美方不再提供武器,這種威嚇已不是虛張聲勢。

烏克蘭面臨的,是 1994 年《布達佩斯安全備忘錄》(Budapest Memorandum on Security Assurances)被全面掏空後最嚴峻的格局:它必須在「尊嚴」與「生存」之間做選擇。

三、歐洲的集體困境:戰爭延長的代價,與吞下恥辱和平的痛苦

若美國撤出援烏主導權,被迫接手的是歐洲。但歐盟內部的3大現實問題,使其無法承受「拒絕和平」的成本,包括:軍工產能遠不足以支撐烏克蘭作戰,彈藥消耗速度遠超生產能力;戰爭延長意味著經濟、難民、能源與邊境不穩定持續惡化,對德法等歐盟各國國內政治形成壓力;以及社會輿論開始出現「停火優先」聲音,使政府難以無限延長援助。

因此,歐洲既不願接受羞辱性和平,又無力承擔一場無止盡的戰爭。這種矛盾,使歐洲成為川普方案下的第二大輸家,負責最多,但權能最弱。

11月25日,烏克蘭基輔發生多起爆炸,一公寓被無人機擊中。圖/東方IC
11月25日,烏克蘭基輔發生多起爆炸,一公寓被無人機擊中。圖/東方IC

四、日內瓦談判反轉:從「逼簽」到「協商」的3大動因

美俄版的「28點和平方案」一曝光,世界嘩然而震驚,但在瑞士日內瓦會談後出現轉折。

美烏發表聯合聲明,稱談判「具高度效率」,盧比歐宣布「已縮減爭議條款」。為何會突然反轉?

首先,美國國內政治需求:川普需要「外交成績」,不是外交危機。美國大選真正倒數進入白熱期。

過度偏袒俄羅斯的和平方案,使川普面臨輿論與國會反彈。若外交談判崩盤,不只影響其國內形象,也可能引發共和黨內分裂。轉向「柔性談判」符合川普的選舉需求:既能保留領導和平的形象,又降低指責壓力。

其次,歐洲的強烈反對:德法英聯手要求重寫草案。歐洲三國官員直接在日內瓦提出修正版,明確反對:烏軍規模上限60萬、任何烏克蘭的領土割讓,以及美國模糊的安全承諾。

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更直接向川普表態:「烏克蘭主權不可受侵害」。歐洲拒絕被迫扮演戰後保姆與出錢者角色。

再者,烏克蘭的生存困境:拒絕投降,但希望調整條款。烏克蘭因能源基礎設施被摧毀、電網受重創、部隊疲乏、腐敗醜聞壓力,無法承受「美國全面撤援」。但完全接受原始草案,等同瓦解國家根本。

因此基輔的策略從「拒絕」轉成「談判」,希望削除最具破壞性的條款,提出與歐盟類似的條件,例如:割讓領土、裁軍安全、安全保障需具法律效力,而非口頭承諾等。

五、烏克蘭的宿命時刻:國家將被重塑,但如何被重塑仍未確定

美俄版和平方案之所以讓全世界不安,是因為它象徵了國際秩序的新時代:強國以交易解決衝突,小國以主權當籌碼。

而這次日內瓦的反轉,不是價值回歸,而是權力現實下的重新調整。接下來的3個問題將決定烏克蘭的命運:

首先,美國是否願意提供類北約第5條的安全承諾?若沒有,再多援助條款都是空洞。

第二,歐洲能否承擔戰後安全與重建的主要成本?若不能,烏克蘭將重新落回美俄利益之間的灰色地帶。

第三,俄羅斯是否接受以現有佔領區及接觸線為基礎的「凍結衝突」?若拒絕,任何協議都只是暫時喘息。

在這場核大國之間的零和博弈中,烏克蘭的選擇比以往任何時刻更窄。但它仍在努力保留談判空間、捍衛主權底線,並避免成為被決定的對象。

大國以利益談判,小國以命運承擔

大國以利益談判,小國只能以命運承擔。川普與普丁的原始方案揭示一個殘酷事實:地緣政治裡,弱國即使英勇,也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

不過,日內瓦的反轉提醒世界:儘管被夾在巨人的算盤之間,小國仍有能力改變某些條款、重塑部分結局。

但真正的關鍵不是停火,而是:烏克蘭在「和平的外表」之下,究竟能保住多少主權、多少安全、多少自主?

眼下,俄烏停戰的和平,實際上是「美國優先的離岸平衡術」與「歐洲本土的生存保衛戰」之間的博弈,美國與英法德邏輯的差別是交易主義與生存主義的根本差異。這場博弈與根本邏輯,將決定烏克蘭是迎接和平,或走向更長更冷的冬天。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翁履中專欄:從烏克蘭的和平代價 看台灣的選擇
烏克蘭淪為命運孤島 川普要的是「屬於他的和平」
41J肉聲/剛與習近平通話 川普今早急call高市早苗!通話內容曝光
更新時間|2025.11.27 09: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