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的張先生養成了到海邊釣魚、撿蛤蜊的習慣,這份親近大自然的嗜好,卻差點讓他失去行動力。由於糖尿病患者常伴有末梢神經感知能力下降,對小傷口的感知變弱,極易忽視早期症狀,導致傷口惡化,甚至面臨截肢風險。
張先生因為方便脫穿雨鞋,經常不穿襪子,長時間在海邊行走,雨鞋與腳踝反覆摩擦,導致腳踝起了水泡。他沒有感到明顯的不適,便未加在意。隨著時間推移,水泡破裂形成慢性傷口,周圍皮膚逐漸紅腫發炎,他仍未重視,直到傷口久久無法癒合,才前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求治。經診斷,他不僅罹患糖尿病足,還合併嚴重的傷口感染,所幸及時治療,最終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後稱部桃新屋分院)外科病房主任陳奕舟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等於讓肢體末梢神經長期浸泡在「糖水」中,神經無法承受這樣的滲透壓,逐漸壞死,導致對疼痛的感知變弱。這也是許多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情況,即便出現傷口,也常常不覺得疼痛,等到發現時,傷口可能已經嚴重感染,甚至面臨截肢風險。張先生的案例正是典型例子,若不是家人的堅持與提醒,病情可能會進一步惡化。
為了幫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照顧傷口,部桃新屋分院外科病房副護理長蔡宜芸提供了幾項日常照護原則,包括:
-
穩定血糖:促進傷口癒合的關鍵,建議患者每天監測血糖,並與醫師定期追蹤調整治療計畫。
-
正確傷口清潔:每日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保持乾淨,減少感染風險。
-
選擇合適敷料:如果傷口呈現鮮紅色肉芽組織,可選用銀離子敷料,有助於殺菌並控制細菌量。
-
減少足部壓力:使用拐杖、助行器或輪椅輔助行走,避免再次摩擦傷口,促進傷口癒合。
-
選擇合適鞋襪:即便穿雨鞋,也應搭配襪子,減少摩擦,避免傷口惡化。
-
良好飲食與適度運動:強化免疫力,增進身體自癒能力。
經過部桃新屋分院外科團隊的細心照護,張先生的糖尿病慢性傷口終於癒合。他深刻體會到糖尿病足的嚴重性,並下定決心更嚴格控制血糖,遵循專業醫護人員的建議,做好日常足部護理。他感慨地說:「如果不是這次經驗,我真的不知道糖尿病對身體的影響這麼大。」
【往下看更多】
● 醫起看/50歲男不碰甜食照罹患嚴重糖尿病 只因天天午餐吃這個
● 醫起看/長期蛀牙引發腦膿瘍 40歲女及時手術搶救
● 醫起看/男生愛內射3原因曝光!性學博士許藍方:沒一個為妳著想
【今日最熱門】
● 被壓在地上摩擦!韓媒估三星Q2營收「輸台積電10兆」
● 美中會談取得進展!台股勁揚261點 蓄勢封閉「對等關稅缺口」
● 疑櫻花妹「街頭撒尿」裙子擦下體 解放嗨喊: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