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藝晅、宋佩遙/桃園報導】「我想要穿漂亮衣服,去高雄美濃看黃蝶!」來自桃園市新屋區東明國小三年級的賴晴伊興奮地說道。一幅大型裝置藝術作品長205公分、寬137公分,兩面呈現出新屋、美濃風情,加上學生專業的客、華、閩、英語音導覽,很難想像,這是由一間全校不到50位學生的小校,歷時11週的成果。「Journey 藝起 trip客庄」是校內老師自發性發起課程,透過藝術創作與文化探索,讓學生展開一場北客與南客的文化交流。

小校的自發與創新:從教室走入客庄
東明國小規模不大,擁有一群熱情且具創意的教師團隊。東明國小校長朱曉彥說:「這個課程,純粹由老師從下而上發想出的活動,我們也沒有申請教育部補助。」總務主任謝宜君擁有四縣腔中高級認證,負責東明國小的客語教學,其中一面的北新屋畫作,就是由她帶領。
談起課程源起,謝宜君開玩笑地說:「一切都是紙板的錯。」她表示,學校剛好有一台86吋的電視,外包裝的紙板非常大,讓她一直在想「這紙板可以做什麼呢?」隨後靈光乍現喊道:「不然紙板這一面畫新屋,另一面就畫美濃。」
至於為何是美濃,謝宜君說:「因為鈺翔老師是從美濃來的,我是新屋在地人,讓學生認識並理解北部新屋與南部美濃兩地的客家文化差異,對客家、客語的傳授更有趣。」


跨腔調共創 讓孩子在歡笑中說客語
「我國小後就北漂了,老實說,南客在地說法會有點忘記。知道要創作美濃畫作時,下班後,馬上打電話問在美濃教書的朋友,請他幫忙聽我備課的內容。」黃鈺翔笑喊,至少「打擾」了朋友3個晚上。
來自美濃、戲曲學院出身的黃鈺翔,分享起備課的逗趣故事,「黃蝶飛來飛去……當湛斗?」念出課程文稿的他,朋友馬上糾正道,南四縣的說法應該是「蓋登真哦!」黃鈺翔說:「啊,對對對!我阿公都是這麼說的。」

黃鈺翔說,在這次課程中,他運用自身的戲劇專長與南客語言背景,引導孩子們用聲音演繹南客故事。像是南客「東門樓」的唸法,就成為孩子們爭相模仿的趣味橋段。五年級的莊百喬現場秀一段美濃的語音導覽,來自北客新屋的他,模仿起南四縣的腔調,可謂是維妙維肖。
南四縣有什麼技巧?莊百喬說:「南四縣有些音就是相反的,然後比較高音一些。」
朱曉彥表示,孩子們邊笑邊學,反而不會覺得語言遙遠、難學。透過活潑表演與情境引導,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也讓學生在笑聲中,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根源。

課程就像畫畫 走到哪裡再添一抹顏色
畫作歷經11周的師生製作,過程中滾動式調整的。黃鈺翔說:「主任(謝宜君)也給我很多靈感,她是默默地觀察、默默地幫助我。」
「鈺翔,這些小朋友很多都沒去過美濃,為什麼不利用這次的機會,讓小朋友做自己的個人畫像,把他們融入到作品裡,有種老師帶過你們到美濃的感覺了?」謝宜君提出想法。黃鈺翔認為這個想法很好,不只讓小朋友更貼近作品,當孩子們長大後,再看到這幅作品,就會想起「啊!原來這是我做的作品!」


創意課程萌芽 校內師資長遠陪伴
朱曉彥表示,這個課程很像個藝術創作,走到一個位置的時候,就突然地加一些顏色,身為校長就努力找很多計劃、經費來支持師生。他坦言,很感謝校內老師迸發出如此有創意的課程。

畫作完結・交流未止 線上與線下互動
畫作雖已完成,但北客、南客交流並未劃下句點。朱曉彥向兩位老師說:「我們的孩子很多沒去過美濃,感覺可以試試看,跟在地學校線上交流。」 她表示,其實北台灣的小朋友,很多可能連南部都沒去過,感覺也可以結合孩子們的畢業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