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韓國環境部周一(28日)宣布,即日起進行40天的《野生生物保護及管理法》(야생생물 보호 및 관리에 관한 법률)(下稱《野生生物法》)施行令及施行細則部分修正案預告,擬將破壞生態系統及農作物的外來物種、梅花鹿(꽃사슴)指定為「有害野生動物」。旨在解決全羅南道靈光郡鞍馬島(안마도)長達40年的「鹿患」問題,完善相關法律以規範棄養行為。
綜合韓聯社與《SBS》報導,根據此修正案,梅花鹿因其過高的棲息密度,對農林漁業及居民生活造成顯著損害,將被正式列為「有害野生動物」,經指定後,地方政府可受理捕獵許可申請,在無其他解決方案時,有限度允許捕獵。
當地的梅花鹿是上世紀1950年代起,從台灣及日本引進的外來物種,最初用於畜牧經濟及展示用途。然而,部分梅花鹿因被飼養者棄養,於野外順利馴化快速繁殖,導致生態破壞及農作物損失等問題,尤其在鞍馬島尤為嚴重。
鞍馬島原來並無梅花鹿,但1980年代中後期,畜牧業者棄養約10餘頭梅花鹿後,導致族群迅速擴張,引發40年來的生態擾亂及農損問題。韓國環境部調查顯示,鞍馬島目前約有937頭梅花鹿,棲息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62頭,遠高於原生種高麗鹿全國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7.1頭,達23倍;另一島嶼掘業島(굴업도)則有178頭,密度約每平方公里73頭,為高麗鹿的15倍。
梅花鹿繁殖力強且在當地並無天敵,無節制攝食草本植物、果實及樹皮,導致原生植物枯死及植被嚴重破壞。調查顯示,鞍馬島植被指數偏低,反映生態環境惡化。
鞍馬島素有「西海海金剛」之稱,以秀麗風景及民魚垂釣聞名,但梅花鹿氾濫不僅破壞植被,還與高麗鹿、山羊、狍子等本土野生動物競爭食物與棲地,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過去5年,鞍馬島農作物損失金額已高達約1.6億韓元(約新台幣380萬元)。
更令人憂慮的是,梅花鹿已被證實為傳播疾病的媒介。韓國環境部在鞍馬島及掘業島採集的25份梅花鹿身上蜱蟲樣本中,22份檢出可感染人類的立克次體(Rickettsia)病原體,感染可能引發高燒、頭痛、肌肉痛,延誤治療恐導致肺炎甚至死亡。
為解決梅花鹿問題,韓國環境部計劃於年底前完成《野生生物法》施行細則修訂,正式將花鹿列為有害野生動物。同時也將新設針對棄養行為的處罰規定,完善制度漏洞。此舉回應了2024年1月國民權益委員會的建議,環境部與農林畜產食品部積極配合,推動後續措施。目前,國會正審議《畜牧法》修正案,提案對棄養家畜者處以最高1年有期徒刑或1000萬韓元(約新台幣24萬元)罰款,以遏止類似問題。
韓國國民權益委員會主席柳哲煥(유철환)表示,過去因缺乏明確規範,棄養問題長期未解,此次環境部與農林畜產食品部的合作為問題找到解決契機。他強調,未來將持續協調制度盲區,化解民眾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