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日本「令和米荒」在當局採取多種措施後仍未緩解,稻米價格持續攀升,當局對侵蝕水稻的大型外來螺類「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俗稱ジャンボタニシ)拉警報,恐對稻作造成嚴重威脅。
福壽螺於1980年代自台灣引進日本作為食用,但因繁殖力強、適應力高,加上並未受到日本市場青睞,遭到大量棄養。近年來在暖化作用下,更容易度過寒冷的冬季,專家發現分布範圍正逐步擴大,恐對稻作造成嚴重威脅。日本各地稻米產區進入插秧季節,農民對這一害蟲的警惕與日俱增。
綜合《每日新聞》與《日本農業新聞》報導,日本重要稻米產地新潟縣尚未發現福壽螺蹤跡,但為防患未然,該縣於2024年11月依據《植物防疫法》制定「縣綜合防除計劃」(県総合防除計画),明令禁止農民將福壽螺帶入水田,違者將處以最高30萬日圓(約台幣6萬元)罰款。新潟縣農業部門表示:「一旦福壽螺入侵並擴散,根除極為困難,將重創本地稻作」。
鄰近的群馬縣與長野縣已確認福壽螺蹤跡,顯示危機正步步逼近。福壽螺原產南美,體型約2至7公分,會啃食水稻幼苗及蓮藕嫩葉,在缺乏天敵的情況下,各地食害問題日益嚴重。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資料,福壽螺於1981年自台灣引進長崎縣與和歌山縣,原本計畫養殖食用,但市場需求低迷,養殖場廢棄後,福壽螺開始野生化,加上過去曾有日本農民稱福壽螺為「稻田救星」,鼓吹飼養來啃食田中雜草,卻不料連主要作物如稻子都被吃掉。近年受暖化造成暖冬的影響,福壽螺存活率提高,透過水渠、農具傳播,分布範圍擴及日本關東以西35個府縣。
【 #ジャンボタニシ 放飼は止めてください!】
除草目的であっても、未発生地域や被害防止に取り組む地域で放飼すると、周辺農地への拡散により悪影響を及ぼします。
一度侵入・まん延すると根絶は困難です。地域全体でまん延を防止しましょうhttps://t.co/P6S27azkMy pic.twitter.com/MNhPFF5ENg
— 農林水産省 (@MAFF_JAPAN) March 6, 2024
2024年春,一則展示農民為除草將福壽螺撒入水田的社群平台貼文,在日本引發關注,促使新潟縣加速制定防範措施。農林水產省雖呼籲禁用福壽螺除草,但新潟縣官員表示:「社群媒體的擴散讓我們感受到危機,2024年夏開始研擬相關規範,未來將嚴密監控,防止福壽螺入侵」。
千葉縣受害尤甚,2024年6月調查顯示,受福壽螺食害的水稻面積為往年3倍。千葉縣山武市等九十九里浜沿岸地區的農業事務所於2025年2月製作「阻止福壽螺危害!」傳單,建議農民平整田地、插秧後3周內將水深控制在4公分以下,以降低福壽螺移動能力。當地農業改良普及課長風戶治子表示:「稻米需求高漲,農民不願減產。去年受害嚴重,今年農民積極投入防治」。

日本為遏制福壽螺危害,多地推出補助措施。千葉縣東金市2025年起補助農民三分之一的農藥購置費用,靜岡縣森町則補助一半捕獲器購置費,上限3萬日圓(約台幣6千元)。農林水產省強調:「若防治得當,可有效避免稻米減產。」
台灣與福壽螺的抗爭始於1980年代。福壽螺原為南美外來種,1970年代末引進台灣作為養殖水產,1982年起因食用需求不如預期,棄養現象頻發,導致福壽螺逸入野外,迅速入侵水田與水域,在缺乏天敵與溫暖潮濕的氣候下,福壽螺大量繁殖,一隻福壽螺一年可產卵數千顆,短短數年便成為農業公敵。
台灣早期防治福壽螺以化學農藥為主,但長期使用引發環境污染與生態問題。1990年代,農民開始採用物理防治,如人工撿拾螺卵、設置捕獲器,以及生物防治,如引入鴨子啃食福壽螺。2000年代,政府推廣綜合防治策略,包括水田水位管理、適時施用低毒農藥,與鼓勵生態友善農法。此外,台灣也透過教育宣導,提醒農民避免將福壽螺用於除草或棄置,以免擴散。
近年,台灣福壽螺問題已受一定控制,但仍未根除。研究顯示,氣候暖化可能加劇福壽螺擴散風險,日本的經驗與台灣頗為相似。台灣的教訓顯示,早期監控、跨部門合作與農民教育是防治關鍵。日本目前採取的法規、補助與宣導措施,與台灣經驗不謀而合,顯示兩地均意識到福壽螺對農業的長期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