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璇、洪藝晅/台北報導】講客廣播電臺的5G行動直播車「講客號」今天(9日)開到台北信義區街頭,在熱鬧的ATT 4 FUN戶外錄音、直播。節目《後生呷呷滾》的年輕主持人分享母親節故事、教大家「香菜」、「愛玉」等客語單詞,並大唱客語歌獻愛媽媽,也與現場民眾熱情互動。他們用聲音和故事將客語帶出錄音室,走進都市人群中。
客語財經節目《理財N次方》更首度在戶外現場直播,由資深財經主播張雅芳主持,與三位金融、科技專家暢談最新投資市場動向。



從錄音室到街頭 後生主持人:客語很酷
「現場錄音可以直接跟聽眾互動,營造臨場的氛圍感。」後生主持人方婕羽說。他在節目中,走下廣播車,邀請圍觀民眾自我介紹、大聲說客語。錄完節目後說:「平常在錄音室對著牆壁講話,這裡可以與人面對面。」期待未來講客號可以到台北市中山區商圈,「那裡年輕人很多,也沒人在做live studio,可以發揮創意傳遞客語。」
方婕羽說,他父親是閩南人父親,曾反對他學客語,「但我媽媽很支持我,說應該讓我選擇自己喜歡的語言,有他的支持,我今天才能用客語與人溝通、甚至主持節目,真的很感謝媽媽。」他回憶起小學三年級在美鳳老師引導下學客語,「看到同學參加客語戲劇和歌唱比賽,就說我也要學,一路學到現在。」


現在就讀高三的主持人宋竹梅,從小以客語為母語,「去幼稚園的時候,我還不會講華語,只會講客語。」但進入校園、社會後,越來越少機會講客語,所以「一直逼自己要接觸,不然就會慢慢忘記了。」
宋竹梅說,會說客語讓他發現多了很多工作機會。現在課餘時間,他會到國中教學生客語,「很多小朋友覺得客語很俗、K-pop很酷,但其實有些曲風是差不多的,同樣聽不懂的語言,為什麼客語就不酷?」他希望未來講客號能到西門町等年輕人聚集的地方,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客家文化。


宋竹梅的媽媽余麗萍、今天特地請假,從桃園北上看女兒現場錄音,「我不是客家人,女兒從小跟爸爸講客語,我就跟著學,現在是客語老師。」他感動地說,「我們平常很少在外面聽到客語。講客號開到這麼熱鬧的地方,真的很棒,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年輕人若只在課堂上才會接觸客語,就會覺得「那是沒用的東西,」希望講客號能去越來越多地方。談及母親節,他甜蜜地說,貼心的女兒,每天都和他牽手、聊天,讓他「每天都像在過母親節。」

另一位後生主持人詹雁婷錄製後直呼很感動,「我是中壢客家人,講客號開到我讀書的台北,覺得跟家鄉的連結又更深。」身為世新大學廣電系大一新生,他認為公開錄音對推動客語有重大意義,「讓聽眾看到我們平常在錄音室做的事,這樣的可見性,對於客家和廣播都是一種幫助。」
初次戶外錄音的主持人陳成坦言,原以為與平時無異,實際體驗卻發現現場互動感強烈,「平常在錄音室只有我們自己玩,但在現場,真的不一樣。」他也希望講客號未來能繼續走出傳統客庄,接觸更多城市與族群。


講客號開進都會 帶來客語與城市的新潮對話
新奇的行動錄音室,吸引許多民眾圍觀。來自屏東客庄的李翠珊今天恰好北上辦公,看到講客號,他駐足了許久並在主持人的鼓勵下,大聲說出「講客廣播電台」的客語。「雖然我不太會講客家話,但我們家裡阿公阿婆、爸媽都會講,剛剛聽到就覺得很親切,也發現北部客語和南部不一樣。」他的孩子在學校選修客語課,「我會跟他說,你回來教我怎麼講。」

非客家籍的台北人林俊英表示,他因路過而停下來聽,「我不是客家人,但很多朋友是。現在族群之間很和諧共存。」他從文化工作者的角度觀察,認為這樣的活動,讓語言與生活重新接軌,是很珍貴的推廣方式。
隨著講客號駛入都會核心,聲音的邊界也被重新定義。從後生主持人學習母語到創作、主持的歷程,或是民眾在日常中重新看見自己的文化脈絡,講客號持續用最新潮的live studio,讓客語與城市重新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