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We TAIWAN 台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10日起推出「魔幻台灣—台灣文學展」,適逢日本「盂蘭盆節」,展覽特意從魔幻、靈異、神仙鬼怪角度切入,介紹不同面向的台灣文學作品,以台灣府城隍廟名匾「爾來了」為題,賦予濃烈的台灣民俗色彩。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展場宛如魔幻空間,把神靈、妖魔與神獸帶入古典場域;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盼透過文學展促進台日共感,展現台灣多元包容的文學風貌。

展出地點在大阪市中央公會堂,此古蹟為1918年以西洋風格建成的建築。展間天花板繪製日本神話,台灣文學展以3座戲台造型的雙面裝置,呈現「原住民文化」、「日本文化的影響」、「台灣民俗再發掘」、「當代通俗文學」、「小說的魔幻與寫實」、「詩歌裡的魔幻」6主題。

王時思表示,大阪市中央公會堂是個充滿魔幻感的空間,恰好與特定時期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座落於1916年建造的國定古蹟「台南州廳」)建築形成呼應。「今天,我們把妖魔鬼怪、神靈與神獸帶進這個場域,也讓這裡成為一個充滿祝福的地方。」
王時思說,在台灣,神明與人的關係很特別。「我們是一個把神明當朋友的國家,」許多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人們的想望、欲望、記憶中無法完成的遺憾及那些放不下的執著與在意,都化作故事中的角色,被永遠保留下來。
王時思表示,當看到所謂的神靈、妖魔鬼怪時,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在文學作品裡,它們並不是可怕的存在,而是那些未能在今生今世實現的慾念與願望,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作品中,被延續下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圓滿了人與神、鬼怪妖獸之間的世界。
展覽由國立台灣文學館負責策畫。陳瑩芳表示,這次特別與台灣府城隍廟合作。台灣府城隍廟是台灣第一座城隍廟,也希望將台灣神明的獨特性介紹給日本觀眾。台灣的神明不僅是威嚴的守護者,同時也象徵著庇佑與祝福。這種特有的文化觀念,與台灣文學的內涵一樣,充滿多元與包容,容納不同的觀點與聲音。

陳瑩芳表示,期待在這次的文學展中,找到台日之間的共感,同時讓大家意識到彼此的差異並促進理解。這次的文學展,不僅展出原住民文學,也納入曾在台灣生活、以他者視角書寫台灣的日本作家作品。例如西川滿(1908-1999年)、佐藤春夫(1892-1964年)等人,透過不同文化視角,刻畫台灣的奇異風貌,呈現台灣文學發展的時間跨度。
陳瑩芳表示,展場介紹台灣民俗作為創作的重要能量來源,呈現當代作家結合台灣現實社會與地理環境,創作出融合歷史、自然生態與魔幻寫實風格的作品。此外,台灣的詩歌同樣精彩,透過不同類型的作品,希望日本觀眾能感受到台灣文學如同文字魔術師般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