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崖線」是由兩個不同高低的地形面形成的連續性陡坡。桃園市八德的「茄苳—霄裡」段崖線擁有豐富湧泉,早年客家與平埔族群合作開墾,當地更有獨特的「浣衣池」文化。桃園北區客家會館舉辦「八德崖線生活廊帶展」,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特別畫下地貌的剖面圖,希望大家更了解桃園有趣的地形與生活文化。
「霄裡」是位於八德的傳統地名,因地處桃園台地崖線上,數10公尺的高低差地形,使得階面相接處冒出汩汩湧泉。客家族群早在18世紀即移居於此,並與凱達格蘭族霄裡社的通事頭目「知母六」,共同開鑿霄裡大池灌溉稻田,而客家族群也逐漸形成七大姓(吳、謝、彭、何、鍾、盧、袁)的宗祠文化。
如今,十多處「浣衣池」仍然是在地人的重要生活場域,不僅是居民洗衣話家常之處,當地更有石頭伯公、石母娘娘等在地信仰。豐沛的水資源也使當地農業發達,甚至有「看不盡的霄裡田,吃不完的霄裡米」的說法。


桃園北區客家會館日前舉辦「八德崖線生活廊帶展活動」,吸引眾多親子到場觀展。蘇俊賓表示,桃園是台灣很獨特的存在,不論是地形、文化或者生態,古石門溪的切割,加上地殼變動,造就了桃園的地形環境和地質條件與其他縣市明顯不同,崖線就是其中一大特色,也是探索桃園地質、文化與生態發展的絕佳載體。
蘇俊賓此次手繪「八德崖線紀錄」,說明了許多地名都跟這樣的地形有關,像是埔頂、山下街與崁仔腳等,他透露,自己對崖線故事相當感興趣,決定畫下剖面圖來說明當地的聚落、浣衣池、地下水位和這個特殊地形的關係。
蘇俊賓提到,桃園的天然湧泉和其他地方不一樣,不用到深山、不用找野溪,而是在都市中的一個神秘縫隙中。祖先們利用天然湧泉所開發的一個又一個浣衣池,就在崖線的下方。天氣的炎熱的時候,只要在這附近,就會常常溜來浣衣池,這是天然的消暑秘方。

蘇俊賓說,因為萬年前的地殼變動,加上河道的切割,這條綠帶的兩邊存在著蠻大的坡度和高低差,看似缺點,如今成了優點,因為不利於開發,也為城市保留了喘息的空間,留下來的綠帶還有許多寶藏,對桃園來講,是得天獨厚的恩賜。
在這條綠帶上還保存著不同族群共同開發的文化資產,像是百年老廟、宗祠和聚落,而許多桃園原生動、植物在此保存下來,好比先人開發的浣衣池,是當年社區中的重要節點與生活中心,目前還保留著至少十多個,也是其中的寶藏。
蘇俊賓也說,八德霄裡與茄苳地區崖線,是桃園保存最完整的地質景觀之一,邀請大家在暑假的下半場前來參觀桃園北區客家會館崖線特展,裡頭講的許多崖線的故事非常值得一看,也是桃園深入認識桃園地質、文化與生態發展的最佳場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