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戶外的「臺北客家農場」(以下簡稱客家農場),10日舉辦一期稻作割禾活動,吸引120組親子參加。活動以「稻穀全利用」為主題,將稻穀的外殼、米糠、胚乳等部份,依食、衣、住、行等生活必需項目設計為體驗活動,包括米飯糰、米糠皂、稻穀小屋等,讓孩子從體驗中,學習珍惜每一粒米。


客家農場義工教導民眾體驗割稻方式。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提供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吳文德說,近年來,受氣候變遷影響,糧食生產受到很大的挑戰,客家農場秉持無農藥、全人工的栽培方式,雖然作物產量打折扣,卻提供一處能身體力行、傳承文化、實踐資源循環的友善環境,是台北都會區裡很難得的環境教育活動。
客庄裡,「米篩目」是常見於慶典、節慶或農忙時的米食料理,在農事工作之餘,能暫時填飽肚子,也能慰勞幫忙的親友。
在割禾活動清晨,客家農場的田邊大灶,升起裊裊炊煙,好幾位農夫忙著將米漿擠過米篩孔,經由大鍋中的熱水燙煮,一條條手工製作的米篩目,成為幫忙割禾民眾的田邊點心,傳統柴火大灶烹煮技藝的樸實與溫度,喚起許多大人們兒時在灶腳旁守候熱食的溫馨記憶。

親子們走進稻田中,發現田裡有飽滿的、有被生物啄食過的,也有疑因氣候、蟲害造成不稔實的白穗稻穗,更能深刻的了解食物生產的不易。
在現場農夫引導下,大家以「會不會食用」作為標準,再將其他生物可能會吃的,納入會食用範圍,就算是格外品,也不可以拿來作裝飾、藝術品,這是對食物的尊重。
透過大家的下田篩選製作的「稻穗豐收瓶」,內部裝著不會食用的稻穗及花草來點綴裝飾。從素材選擇到創作過程,孩子帶回的不僅是件作品,也從中領會客家人「敬天惜物」精神,重新省思食物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