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19:00 臺北時間

客座教授安烈炫/山產交易、貿易分工 原客超乎想像的經濟互動

mm-logo
時事
客座教授安烈炫/山產交易、貿易分工 原客超乎想像的經濟互動
0:00/0:00

文/林本炫(國立聯合大學文化觀光產業學系教授)

客家人都住在山裡面,這句話並不正確,因為住在山裡的是原住民,客家人住在丘陵。但嚴格來說,這也不完全正確,桃竹苗部分客家人住在丘陵,南部六堆客家人住在有湧泉的平原,桃園客家人住在台地,也有住在海邊。台中石岡客家人則住在河谷平原,花東客家人住在縱谷平原。

「原山客丘」的說法,比較適用於桃竹苗部分地區。原山客丘如何形成,目前還有不同說法,但無論如何,桃竹苗客家人和原住民因為居住地以及移墾歷史的緣故,和原住民有較多接觸,有衝突也有合作,包括通婚、收養、經濟交易往來等。

番業漢佃

一般所謂台灣土地「先占先贏」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除非是在清帝國統治範圍之外,漢人通常以訂定契約向原住民租賃土地,獲得官方承認並發給墾照,才有土地開墾權利。清代形成的「一田三主」,在日本統治時期取消大租權之後產生改變,才形成我們現在認知的租佃關係。

在土地關係上,「番頭家」這個說法,說明不管是福老人還是客家人,以契約方式向原住民租賃土地,所謂「番業漢佃」,是一般的方式,武裝拓墾則是比較特殊方式。由於北臺灣早期移墾漢人以客家人居多數,以清代新竹鳳山溪流域的族群情況來說,則又可謂之「番地客佃」。

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土地租賃關係,從繳交農產演變成繳交現金,原住民對漢人的貨幣依賴加重,但貨幣掌握在漢人政權手中,造成原住民土地逐漸流失。原住民「頭家」地位下降,漢人最終成為地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山產交易

不論是平原、丘陵還是山地,有各自的資源,平原雖有利於種水稻,但並非完全不需依賴他人。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柴火或木炭,必須依賴山林提供。居住在丘陵的客家人,向平地提供碳火。原住民提供的山產,最著名的是鹿製品與苧麻等採集物。原住民則需要漢人提供鹽、糖、酒、煙、布匹、火石子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鐵器和槍枝、火藥等。山地和平地交界的地方,往往是原漢交易場所,例如苗栗泰安鄉的「清安」,新竹關西的「馬武督」。

「番割」就是這種原漢交易的中間大盤商人,通常要懂一些原住民語言。有的番割娶原住民女子,和原住民部落建立婚姻聯繫,也有的番割刻意黔面,獲得原住民認同,有助於進行交易關係。原客之間的經濟交易關係,其實也是一種社會關係。在通常情況下,原住民和漢人之間有經濟來往關係,並非我們一般認為的,總是在衝突和戰爭之中。

產銷分工

原住民部落捲入進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後,當代原住民從事農耕,基本上已經脫離維生經濟型態,種植的都是經濟作物。住在山腳下丘陵地帶的客家人擔任大盤商,收購山上部落農民的農作物,然後賣給中盤商或者直接銷售給特定對象。大盤商可以提供資金給山上部落原住民,也提供較為穩定的銷售管道,讓原住民有固定收入。原住民由於缺乏資金,很難充當大盤商,近年來有一些原住民開始充當大盤商,但同族人擔任大盤商有利有弊。

種植經濟作物更重要的是要有資金和行銷通路。漢人因為有較多資金,通常擔任運銷角色,原住民則是純粹生產者角色。蓪草的種植是一個例子,高山高麗菜的生產也是,土地是原住民的,但資金可能是漢人的。水蜜桃的生產和行銷又是另外一個例子。

龍鬚菜更是一個有趣的例子,龍鬚菜是客家人的傳統食材,因為龍鬚菜的價格不錯,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原住民本來不吃龍鬚菜,受客家人影響,也開始吃龍鬚菜。原住民投入有機農業,同樣面臨行銷通路的問題。

客家人和原住民互動方式非常多,經濟是其中重要部分。漢人向原住民租土地耕種是早期互動方式,原客交易是後來重要方式。原住民和漢人一樣捲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從事經濟作物的生產之後,和漢人的生產行銷合作,是當代常見的方式。原住民和客家人/漢人之間的關係多元而密切,並非如一般印象的只有衝突。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講客廣播電臺」邀請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

更新時間|2025.08.18 19: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