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連日降下大雨,高雄市區一處分隔島草皮冒出密密麻麻的「綠褶菇」,吸引不少人前往打卡紀錄下可愛的一幕,有網友笑稱「高雄長成我們要的樣子」。不過,由於「綠褶菇」並非一般的蕈菇,不僅有毒性,近年更因頻傳誤食中毒事件,遭封為「台灣最惹事的毒菇」,提醒民眾切勿貿然採摘食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指出,綠褶菇是台灣的毒菇狀元,常在春、夏季雨後春筍般整群在草地或灌叢下出現,或成一菌輪,其中最大的特徵是菌褶成熟時為淡綠至綠褐色,為它名稱的由來。

根據食藥署資訊,「綠褶菇」具有毒性不可食用,其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之白色雨傘菇、雞肉絲菇常被混淆,若誤食後1~3小時可能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食藥署表示,臺灣近年常發生民眾採食野菇引起食品中毒的案例,呼籲民眾避免自行採摘食用來路不明的菇類,以免因逞一時口腹之慾,造成身體健康上無法挽回的傷害,若食用不明菇類出現生理不適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據了解,由於這些綠褶菇生長在路中的分隔島,民眾搶拍造成危險,加上誤食可能導致民眾腸胃不適,高雄警方已經派人將這些綠褶菇拔除,許多民眾今早朝聖紛紛撲空,可惜表示要和高雄特有景色「菇掰」了。
事實上,2023年花蓮也曾傳出民眾誤食綠褶菇,導致6人集體嘔吐、腹痛、腹瀉、噁心,所幸送醫後並無大礙。花蓮縣衛生局提醒,綠褶菇中毒事件,因此又被封為「台灣最惹事的毒菇」,且毒菇可能含有多種毒素,中毒反應常混合發生,嚴重時可能危及食用者的生命安全,提醒民眾切勿採摘野外菇類。
此外,經常被民眾誤食的野生植物也包含「姑婆芋」,常與一般的食用芋頭混淆,前內政部部長徐國勇也因誤食姑婆芋,導致口腔、喉嚨胃部刺痛。食藥署提醒,兩者可透過葉脈分辨,和芋頭相比,菇婆芋的葉子呈現心型、葉脈明顯,碰到水後水滴不會凝結成水珠,也可以用「紅色漿果」為重要分辨特徵。
食藥署表示,誤食菇婆芋可能會造成喉嚨痛、口腔麻木、口齒不清、吞嚥困難甚至腹痛症狀,即便未食用菇婆芋,全株包含莖部分泌出的汁液也有毒性,誤觸恐造成皮膚發癢等症狀,提醒民眾不要隨意採摘以免誤食,若不慎碰到請馬上用清水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