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2025中國全國「兩會」甫結束,中共中央辦公廳便緊接著印發通知,要求全黨自即日起至七月底,展開所謂「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學習教育,並以腐敗案例進行警示。自上而下,各級黨政機構掀起新一輪學習熱潮;中國國務院公布《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同步推出,規定鉅細靡遺,連餐會禁止送煙、不能上酒都要明文管控。
然而,在中共的政治舞台上,「八項規定」這面反腐之旗,十二年來早已褪色。它宛如一面鏡子,照見的不是清廉正氣,而是制度虛偽與權力迷思的深層病灶。從中央到地方,這項規定被高舉不墜、層層宣導、反覆強調,卻始終屢屢被踐踏。問題從來不在於「規定不夠」,而在於這是一場無止境的權力鬧劇,而非真正的制度建設。
荒唐實錄:從學習會到違規宴飲致死
2025年3月,正當中共高調推動八項規定的再學習之際,河南羅山縣爆發震驚輿論的荒唐事件。縣政法委書記李獻林在參加「學習教育部署會」當日,竟組織至少九名政法系統官員違規聚餐、飲酒作樂,導致一名官員醉酒身亡。更駭人的是,與死者共飲的五名幹部事後私下集資賠償,試圖掩蓋事實,而縣委書記余國芳則被指「知情不報」。
中紀委火速處理此案,10名官員被撤職、降職、開除黨籍,李獻林則被立案調查。但這起事件不過是冰山一角,它以最諷刺的方式,嘲弄了八項規定的所謂「權威性」與「嚴肅性」。所謂「深入貫徹」,實則「選擇性執行」;所謂「立查立改」,往往變成「知情裝傻」。早已明令禁止的行為,依然年年上演,原因無他,制度不是沒寫,而是寫了沒用。
反腐,還是清算?學習,還是洗腦?
所謂「由風及腐」,原應是將作風建設視為反腐敗的前哨,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淪為清算異己的政治工具。誰違規、誰落馬,從不由法治決定,而是由政治風向決定。反腐,本應體現制度正義;如今,卻變成了權力鬥爭的遮羞布。所謂「選擇性清廉」,正是八項規定歷經十二年仍無法落地的根本原因。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共竟將「學習」當作萬靈丹。你貪腐?那是你沒學夠。你違紀?因為你沒領會精神。「思想學習」成了官場鬥爭的外衣,「融入日常」、「抓在經常」變成形式主義的代名詞。鬥爭語言包裹成學習內容,批鬥儀式變成讀書會,這樣的學習,不是治病,而是在養病。

反腐十二年:數據上升,制度空轉
根據中紀委數據,2025年第一季,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處分18.5萬人,較去年同期暴增逾五成。違規樣態層出不窮,包括公款吃喝、奢華辦公、藉調研名義旅遊等。而腐敗手段也日益精密隱蔽,透過區塊鏈、虛擬貨幣、影子公司與人頭股東進行利益輸送,幾近無孔不入。
這樣的數據表面看來是「力度加大」,實則是「病灶擴散」的另一種證明。反腐成效若真顯著,為何違規官員數年年升高?答案只有一個:制度沒有改變,只是鬥爭對象不同。
演戲者的天堂,制度者的荒地
八項規定原是習近平反腐敘事的開場白,也是他集權路徑的起點。從「打虎拍蠅」到「巡視全覆蓋」,聲勢浩大,制度卻空洞如紙。真正獨立的監察制度始終缺位,紀檢、審計、信訪全部聽命於黨。這不是反貪的制度化,而是專政的技術升級。
如今,「精簡會議」與「反對浪費」淪為笑柄:會議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空,餐桌上依然是浮誇排場,只不過開場前多背兩段「習語錄」,酒席間先喊幾句口號,便可堂而皇之「合規」過關。這不是反形式主義,而是形式主義的極致。
黨員幹部在這場政治戲碼中,不是在守紀律,而是在比演技;不是在避免違規,而是在鑽制度的空子。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早已從潛規則變成顯學。
結語:反腐成為維穩,學習成為懲罰
當「學八項」變成官場裝模作樣的集體儀式,當「反腐」本身也開始腐敗,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場作風革新,而是一場體制對自己錯誤的無限複製。
這不僅是習近平的政治困境,更是整個中共政權的制度困局—一個無法自我修復的封閉系統,在自我讚頌中走向麻木與失控。
在一個「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只能頌揚、不能質疑」的體制中,反腐早已失去方向,八項規定也只是包裹清廉糖衣的權力工具。
這場持續十二年的反腐大戲,如果還能留下什麼結論,那便是:當反腐成為維穩,腐敗早已制度化;當學習成為懲罰,紀律也只剩服從。
更多鏡報報導
陳嘉宏專欄:立法院沒那麼大 中選會應拒絕執行這兩項違憲公投案
陳嘉宏專欄:這樣的憲法法庭不知今夕是何夕
良十四世的中國政策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