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受到美元疲軟影響,亞洲貨幣正逢近幾年來高點,並進一步引發了各國央行干預,以抑制過度升值。上週五(2日),新台幣兌一美元匯率強升逾 3%,來到 31.064元後,今(5)日早盤持續走升突破 30元大關,暫報 29.635元。而也因台幣升值可能使出口商獲利受衝擊的情緒,台股回檔近 2%、呈現「股匯雙殺」。
上週五,香港金融管理局拋售了創紀錄數量的港幣,以阻止其升值,並維護香港已實行 42 年之久的聯繫美元匯率制度;台灣也因新台幣匯率見到自 1988 年來飆升至最高水準,迫使央行進場阻升;離岸人民幣匯率也升至 11 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拋售美國資產」為進行式
這現象表明,隨著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反覆不定,加劇了人們對「美國衰退」的擔憂,全球儲備貨幣的外流可能會對金融市場產生連鎖反應。據《彭博社》報導,上週外匯交易員對美元的看跌情緒,比去年九月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強烈,表示投資人可能越來越不願意持有美國資產。
儘管北京和華府似乎紛紛釋出對貿易戰態度放軟的訊號,中國也考慮從「阻芬太尼出口」,來換取美國降關稅、甚至是近一步的貿易談判;但目前這項策略仍保持不變,在「拋售美國資產」的浪潮中,包括日圓、人民幣等亞幣,正受益於回流購買和另類投資。
雖然不一定為官方的拋售,但從匯率走勢來看,美元、美債資產走軟為現在進行式。《路透社》報導,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週日(4日)表示,日本無計劃在對美國貿易談判中拿出售美國公債為討價還價籌碼,該國目前持有約 1兆多美元的公債資產;而正試圖穩定人民幣匯率的中國,目前也沒有出現明顯拋售美債資產的動作。
日圓兌一美元從今年初的 157.72元,大致上一路走升,今早暫報 143.97元,今年升值幅度 8.72%,而這也導致了日本央行在抑制該國內部通膨與穩定貨幣之間出現舉棋不定。上週四(5月1日),日銀決定將政策利率維持於 0.5%不變,總裁植田和男表示,因應加徵關稅的影響,目前尚不清楚通膨回到 2%目標的時間點,升息時機被「稍微延後」,以待局勢更明朗。
其他像是韓國、台灣、中國等以產品出口為主的新興經濟體,其貨幣也不約而同因應美元疲軟而升值。至今日,韓元兌一美元升值 5.44%、台幣升值 9.22%、人民幣升值 0.37%、至於港幣則升值 0.23%。新興市場貨幣走強雖有助於吸引外資流入、降低進口商品價格,但也可能削弱其出口貨品在全球的競爭力,進而損害出口商利潤。這些國家的政府勢必也不樂見亞洲外匯市場出現劇烈波動。
美元頹勢持續 亞洲央行出手也難擋
上個月,由於擔心川普的關稅可能引發國內通膨、損害經濟並阻止聯準會(Fed)降息,美元與長期美國國債和美國股市同步下跌。儘管週五美國就業數據強於預期,但華爾街仍預計對美元的擔憂將持續存在,但高盛表示,就業報告「反映的是可能出現的情況,而不是未來必定出現的情況」。
由於外資押注美國企業對台灣半導體的需求將保持強勁,大舉湧入台股,台幣上週五升值幅度領先亞洲經濟體。上漲如此快速,也使台灣的央行表態,其「適時入市」調整物價走勢;股市也逼近收復自清明節假期後「恐慌式拋售」的跌幅。
另外,香港金融管理局上週也買進史上最高金額的價值 465億港元(60億美元)美元,以削弱其匯率,投資人將資金從美元中轉移出去也推動亞幣升值。
高盛集團分析師 Kamakshya Trivedi 指出:「因美元面臨壓力,且美國經濟衰退風險上升致利率下降,對亞洲出口商而言,維持美元存款的風險和回報看來明顯不同。」人民幣、新台幣、韓元等貨幣可能上漲;大摩策略師亞當斯(David S. Adams)也表示「美國公債殖利率曲線趨於陡峭,且投資人持續對沖美國投資,我們看跌美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