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半數民眾擁有酒精不耐症基因,喝酒易臉紅、頭暈,並非酒量差,而是體內無法代謝致癌物乙醛。專家警告,這類人若仍持續飲酒,恐大幅提高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等風險,「幾乎一定會罹癌,只是早晚的問題」,應將酒精不耐症檢測納入癌症防治工具之一。。
今(9)日為「台灣無酒日」,台大醫院舉辦衛教活動,台灣酒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陳哲宏指出,根據人體生物資料庫,台灣有49%的人擁有酒精不耐症,比例為全球最高。這類族群一旦飲酒,體內無法有效分解乙醛,導致臉紅、頭暈、心悸,長期累積恐引發口腔癌、食道癌等。陳哲宏警告,國際研究顯示,酒精相關癌症至少涵蓋乳癌、肝癌、胃癌、喉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等7類。
台大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單靠飲酒者的癌症風險為一般人的7倍,若再加上酒精不耐症,風險飆升至70倍。陳哲宏強調,若還同時有吸菸與嚼檳榔習慣,罹癌可能性更暴增至300倍。而這類人幾乎無一倖免,只是差在時間早晚。
目前已有基因檢測技術可於1小時內判讀酒精代謝能力,採口腔黏膜檢體即可完成,無需抽血,費用大約1,500元。陳哲宏建議,應將該項篩檢納入高風險族群癌症預防措施,及早發現體質風險,避免誤觸健康警戒線。前副總統陳建仁也在活動中指出,「未喝酒者不需嘗試,有習慣者應盡量減量。」因為酒精與香菸一樣,均為一級致癌物,與口腔癌發生率上升關聯明確。他以研究經驗說明,肝病與肝癌患者中,多數人與長期飲酒脫不了關係。
除了健康風險,酒精也對社會造成龐大壓力。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指出,酒精引發的慢性病如酒精性肝炎與胰臟炎,每年健保支出高達57億元;而在自殺統計中,國際數據顯示每4件就有1件與酒精相關,台灣則為5件中有1件。
衛福部健保署啟動「慢性病888計畫」時,已將「避免飲酒」納入生活行為目標之一,並加強對酒精依賴者的篩檢與干預處置。同時,各地戒酒資源與成癮輔導機構也維持運作,持續協助有酒精困擾者擺脫依賴問題。台大內科醫師張以承指出,任何程度的飲酒都可能對身體帶來傷害,無所謂「安全上限」。他建議從未喝酒者應維持無飲酒習慣,已有習慣者則應控制攝取量,每週不超過啤酒500ml、葡萄酒250ml或烈酒50ml。他也主張,市面所有含酒產品,包括提神飲料與調酒,都應標明「飲酒可能致癌」字樣,提升消費者警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