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3 15:51 臺北時間

飯前做1動作 醫曝成效:半年甩肉24公斤

mm-logo
時事

生活中心/彭淇昀報導

不少人為了減重、控制血糖試過各種方法,但效果並不顯著。對此,醫師分享一位女患者在餐前「多做1動作」,半年成功甩肉24公斤,甚至血糖也穩定不少。

蕭捷健分享,女子改變每餐進食順序,且在用餐前喝植物性基底的蛋白飲,半年成功甩掉24公斤。(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蕭捷健分享,女子改變每餐進食順序,且在用餐前喝植物性基底的蛋白飲,半年成功甩掉24公斤。(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減重醫師蕭捷健分享,過去女子吃飯總是一口飯配一口菜,或者習慣先吃自己喜歡的澱粉類食物,像麵條或麵包,但這樣的進食順序很可能就是造成她飯後血糖快速上升、一下子又覺得餓的關鍵原因。

蕭捷健指出,空腹攝取高GI碳水化合物會引發快速糖化反應(Postprandial Glycemic Excursions),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血糖震盪」會導致肝臟De novo lipogenesis(新生脂肪生成)增加。

蕭捷健表示,其實只要在吃飯時,先吃足夠的蛋白質,例如肉、魚、蛋、豆製品,就能改善這個問題,先吃下的蛋白質會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會刺激腸道分泌腸泌素(就是瘦瘦針的成分),而腸泌素能幫助穩定飯後血糖,讓之後吃進去的澱粉糖分慢慢被肌肉利用。

在蕭捷健的建議下,女子每餐進食前都會先來一份植物性基底的蛋白飲,因為蛋白飲消化成氨基酸的速度更快,這樣不但穩定血糖,還順便解決了減重期間蛋白質攝取不足、導致肌肉流失的問題,可說是一舉兩得。

蕭捷健表示,根據康乃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先吃蛋白質蔬菜、最後吃碳水的進食順序,和先吃碳水相比,餐後胰島素反應更低,也就是說,身體只需分泌較少胰島素就能處理血糖,而自身的腸泌素GLP-1濃度則更高;另外一項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更驚人,先吃蛋白質和蔬菜再吃碳水,能顯著降低餐後30、60、120分鐘的血糖濃度,分別降低約28.6%、36.7%、16.8%,而餐後血糖曲線下面積(iAUC)更是降低73%。

長期實踐下來,這種調整進食順序的方式還能讓身體在飯後休息或運動時更多地利用脂肪作為能量來源,患者們的糖化血色素(HbA1c)也明顯改善,午後的疲倦感減輕了許多,工作效率直接升級,「看來調整吃飯順序,不僅讓體重和血糖更聽話,人也變得更有精神」。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38歲女發燒6天!呼吸急促「狂咳綠痰、血絲」 醫曝快篩結果驚呆
吃1根熱狗壽命減少36分鐘!專家曝「6大折壽食物」:搭配吃1年少活25天
準氣象/首波梅雨季鋒面襲!雷雨炸全台 「蝴蝶」成颱機率曝
爆「詐騙男友420萬」遭起訴!薛楷莉回台了 發聲明:司法會還我清白

更新時間|2025.05.03 16: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