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曹興誠27日再發出給志工們的信,他表示,這次大罷免,我們沒有成功,但我們並沒有輸。(圖/翻攝自曹興誠臉書)
726大罷免落幕,雖然立院政治板塊沒有變動,但不論支持與否,對許多台灣民眾而言情緒層面仍餘波盪漾。近日不少人發現自己出現失眠、焦躁、無力社交或容易與人起衝突等狀況,醫界指出,這可能是「選後症候群(Post-election Stress Syndrome)」的表現,雖非正式醫學名詞,卻在國際間早已被廣泛關注。
▲首波24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26日投開票,結果罷免案全數遭到否決,討論不斷。(圖/翻攝自護國大遶境臉書)
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其專欄「黃軒的閱讀筆記」指出,這種情緒反彈並不罕見。他比喻,選舉就像是一場漫長賽跑,許多人投注情感與信念,一旦結果不如預期,落空感、無力感、甚至憤怒與焦慮就會浮現。然而,這種反應並不限於選舉「失利者」,連「勝選方」也可能因亢奮後的情緒落差、對未來期待過高而感到空虛與壓力。
這種情緒波動已在國際研究中被注意。2020年《Frontiers in Political Science》刊登的一篇美國研究顯示,重大政治事件如總統大選,不僅引發短期焦慮,還可能影響工作表現、社交互動與身體健康。另一篇刊於《Pedagogy in Health Promotion》的研究亦指出,政治不確定性與群體對立會對心理健康造成長期負面效應。
▲首波罷面失敗,綠營支持者難掩失望,對下一步感到茫然。(圖/翻攝自護國大遶境)
黃軒進一步指出,社群媒體的廣泛使用,也加劇選後的心理壓力。選舉期間民眾大量轉發立場文、與親友爭辯、參與造勢活動,這些高強度參與若未妥善消化,可能導致情緒後座力。在選舉結束後,面對與自己立場不同的親友或網友,更容易因落差感產生疏離、爭吵甚至斷裂。
國外研究亦有類似觀察。美國《健康心理學季刊》(Health Psychology Quarterly)分析指出,在選舉季節中,媒體與社群平台上的立場對立會提高民眾壓力荷爾蒙分泌,特別是長時間接觸政治新聞與參與政治討論者,更容易在選後陷入無力與抑鬱情緒。
▲8月23日第二波公投綁罷免投票,國民黨7名立委將接受考驗。(圖/翻攝自護國大遶境)
面對選後情緒失衡,黃軒醫師建議民眾採取「心理排毒」策略。他呼籲,首先應減少接觸政治性新聞與社群留言板,讓情緒有喘息空間。其次,可透過規律運動、攝取均衡飲食、與信任朋友談心,重新建立生活節奏。
若情緒波動嚴重到影響睡眠、食慾或日常工作,則應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協助。黃軒強調,民眾不該將心理困擾視為「軟弱」,因為這其實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反應,「選後症候群」在民主國家中並不罕見,且具有可預防與改善的空間。
▲「館長」陳之漢27日從桃園機場出境前往澳門,遭民眾嗆聲「中國狗」,怒回「輸得好」。
「選舉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重點是選後如何繼續前行。」黃軒提醒,選後正是社會尋求理解與修補的重要時刻。他建議民眾可藉機跳出同溫層,理解不同族群與立場的想法,進一步重建社會的對話與互信。
此外,也有心理學家建議,可將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轉化為正向行動,如擔任志工、參與在地社區活動、或深入了解民主制度與政治文化,將情緒能量導引至建設性方向,進而培養更成熟的公民素養。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 沖繩石垣島麥當勞重啟營業!居民嗨翻:不用拿護照到台北101吃了
. 竹節草颱風再度生成 日本氣象廳示警:西南風疊加恐釀豪雨
. 館長桃機出境被叫「中國狗」 現場酸批:這就是民進黨輸的原因
. 白沙屯媽祖籤詩早預言726大罷免結局? 謝金河:大家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