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外傳少林寺住持釋永信挪用資金、私生子等醜聞再度浮上檯面,知情人士稱釋永信年初返國即遭邊控、限制出境,釋永信推動少林品牌國際化,年營收估逾兩億人民幣,少林寺與登封市權益爭奪多年,爭議延燒至飯店投資案。(圖/翻攝自微博)
少林寺住持、素有「政治和尚」之稱的釋永信,日前傳出遭官方調查,並於7月27日晚間經少林寺管理處證實涉案,震驚各界。據了解,釋永信於25日深夜被「叫走」,其實早在今年農曆新年後出國返國時,即遭中國政府邊控限制出境。外界普遍認為,此案恐不單是寺方醜聞的延續,而與近年來少林寺龐大經濟利益與地方政府權力部門的「分贓不均」密切相關。
根據少林寺管理處當日聲明,釋永信涉嫌刑事犯罪,包含挪用與侵占項目資金、寺院資產,並「長期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且育有私生子」,嚴重違反佛教戒律。該通報一出,再次引爆輿論關注。事實上,這些指控與2015年時民間爆出的匿名舉報幾乎如出一轍,當年雖然官方調查結論為「證據不足」,但有關釋永信貪腐、性醜聞與龐大海外資產的傳聞,從未間斷。
知情人士透露,釋永信早在2025年年初赴海外進行佛教交流活動,返國後即遭國安單位限制出境,並多次接受相關單位約談。儘管當時他仍能自由活動,但自5月起,鄭州市與登封市的宗教事務局與統戰部人員進駐寺內,成立名為「少林寺管理處」的臨時單位,實質接管寺務運作,意味官方對其掌控力度已逐步升級。
釋永信,俗名劉應成,出生於1965年,1981年在嵩山少林寺出家,1987年起參與寺務,並於1999年正式成為方丈。他以推動少林寺現代化、國際化聞名,將少林文化結合商業策略推向全球。據外媒估算,在他的主導下,少林寺每年營收逾兩億元人民幣,涉足觀光、演藝、品牌授權、文創及海外弘法等多項領域,更註冊少林品牌超過百項,跨足超過十國。
不過,隨著少林寺的經濟規模日益擴大,寺產擁有權與收益分配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據財新網報導,釋永信與地方政府多年來爭議不斷,包括寺院門票收入是否應歸少林寺直接管理、少林品牌權應由誰主導等。更有消息指出,釋永信近年積極推動寺廟法人化,企圖將少林寺從宗教場所定位轉為具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此舉觸動地方權力結構神經。
2023年,登封市與少林寺合資興建的五星級「中州國際少林大飯店」正式開業,但在飯店股權結構、收益分配與營運管理權責等方面產生爭議,成為近年少林寺與地方矛盾的新引爆點。據悉,釋永信一度拒絕當地提出的合資條件,堅持由寺方控管資金流向,進一步惡化雙方關係。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指出,儘管釋永信多年來頻傳緋聞與腐敗,但始終未受官方處置,其關鍵在於他長期為中共統戰工作服務、並在體制內享有特殊地位。然而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地方財政吃緊,寺廟成為熱門的「財富來源」,當局對釋永信掌控的少林寺資源虎視眈眈,在無法順利協商利益分配的情況下,終導致今日局面。他直言:「這次事件本質上,是一場權力與財富的重新分配,寺廟不是清淨之地,是另類權力場。」
釋永信長年身兼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更曾多次擔任中共全國人大代表,享有正廳級待遇。其國際活動頻繁,去年11月,他曾代表中國參與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9)並發表演說,呼籲各界反思「人類慾望膨脹」對地球的影響,卻被不少網友批評「講話不倫不類」,嘲諷其「腦滿腸肥」、「假和尚」形象,凸顯公信力嚴重受損。
此次官方將多年來的匿名指控轉化為刑事調查,外界普遍認為,將可能觸及少林寺經營架構與資產分配的全面重整。根據中國宗教事務管理法令,宗教團體屬於「非營利性質」,不得設立分支機構、辦企業或從事營利活動。但事實上,包括少林寺在內的多數大型寺廟,早已透過各種形式迴避監管,實現「宗教控股經濟體」。
釋永信出事,讓這套運作模式再次浮出水面。有網民評論指出:「寺廟不是最清淨之地,而是最能藏錢之處。只要夠會分,就能長保無虞;一旦分錯了人,那就是死罪。」
目前少林寺對外仍維持低調,僅由「管理處」對外發聲。釋永信是否將被起訴,或是否還有其他涉案人員,仍待後續調查與司法機關進一步說明。不過可預見的是,這場「和尚與官場」的角力,不僅將改變少林寺的權力結構,也為中國宗教與財政關係的灰色地帶敲響警鐘。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 金價高檔震盪整理 連5日攻不上3400美元有玄機?靜待8月1日關稅協議落地
. 川普關稅喜大普奔!美歐貿協定定調新秩序 企業財報開紅盤
. 災後第一時間動起來!永豐金600萬捐款+金融紓困 挺民眾重建生活
. 財經界罕見大動作!上市櫃協會提案董事讀文史哲 補起企業倫理黑洞